第二節 質量(2)
第二節 質量(2) (一) 學習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1) 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2) 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3)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而變化的物理量。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二) 學法點撥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質量的概念,質量的單位,質量的測量。而質量的測量的重點。要注意“物質”和“物體的區別。物體有一定的形狀,占據一定的空間,是有體積和質量的實物。物質是構成物體的材料。例如:桌子是物體。構成桌子的物質是木材,還可以是鐵。千克是國際單位。國際單位還有噸、克、毫克。實際生活中還用到斤,它不是法定計量單位。注意記住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質量的測量工具是天平。天平是精密測量工具。教學教程1、質量的概念教師出示一塊冰、一顆鐵釘、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一塊木板、一把鐵錘、一桶水等物體,出示順序隨機,讓學生觀察。問題:能否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你分類的理由是什么?學生交流、討論。歸納:上述物體可以分為三類:鐵釘和鐵錘為一類,它們都是鐵制成的;木板和米尺為一類,它們都是木材加工成的;冰塊和水為一類,它們都是水,只是狀態不同而已。教師:鐵釘和鐵錘、木板和米尺、冰塊和桶里的水,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體。構成這些物體的鐵、木材、水,我們都把它們稱為物質。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物體是由物質構成的。結論:一切物體都是物質組成的。比較:一把鐵錘和一只鐵釘都是由鐵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鐵這種物質的多少不同,一把鐵錘比一只鐵釘所含的鐵多;一張課桌和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這一種物質構成的,但兩者所含木材這種的物質的多少不同,一張課桌比一把教學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教師:在物理上為了描述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引入質量概念,物理學中把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物質。質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2、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演示:(1)把冰塊放在燒杯中用酒精燈加熱,使其熔化成水;用鐵錘把鐵釘敲彎。問題:(1)燒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質量有沒有變?(2)鐵釘敲彎了,鐵釘的質量有沒有變?如果將這一只鐵釘由教室里帶到宜賓,或帶到更遠的地方,它的質量會不會發生變化?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討論、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狀態變化了;鐵釘敲彎了,只是鐵釘的形狀改變了;鐵釘由教室帶到宜賓,或更遠的地方,只是鐵釘的位置變化了在這幾種的變化現象中,物質沒有從物體中轉移出示,也沒有發生由一種物質轉變為另一種物質的現象,因此,只要物體中含有物質的多少不變,它的質量就不變。結論:質量是物體的基本屬性,物體的質量不會隨物體的狀態、形狀、位置的變化而變化。3、質量的單位質量的單位是千克,符號是:kg。常用 的質量單位還有克(g)、毫克(mg)、噸(t)。它們的換算關系是: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