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下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預設更應預計。如果說,預設的精心而不精細屬無意向留白——沒有一定的意向性的留白,不知道課堂行進到何處會有生成——那么自覺預計師生、生生、生本多邊對話過程可能出現的非預設性知識或智慧的生成就是一種有意向的留白。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積極性、注意力、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合作能力與質量、發表的意見建議、可能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等,教師在備課時必須充分預設到,這些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即生長點,哪種情況怎么處理,教師要作應對預計和設計。有經驗的教師就會有意識地在某些地方或某些環節形成“彈性化”的方案,從而給學生留足自主體會悟解的空間。所以這也叫有意向留白。
總之,以生成為目標導向的、給生成留足空白的預設是一種不同于以知識傳授為價值取向的教學預設,是一種不同于制造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產品的教學預設,是一種不同于以“忠實執行”為價值取向的教學預設它是一種包含著豐富生成性的預設,是一種寬容偶然性和突發性、促成多樣性和創造性的預設,這是一種能夠促進教師和學生共享教學的愉快,不僅有高水平的思維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情感高峰的預設。這樣的預設,內在地包含著教學生成,內在地包含著教學創造,這樣的預設才是新課程需要的預設。
(三) 為不同的學習設計不同的課堂教學
新課程主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也不是要排斥接受學習,必要的機械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小九九”表的記憶,字母、符號的記憶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機械記憶。但是,更多的是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更重要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要全面培養這些學習能力而不是單打一。
(四) 教學設計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準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教學中的第二次備課——教學后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精,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提供平臺。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第二次備課,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并沒有按老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及時巡視,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備課調整后的教學,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的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遏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的在行動結束后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很有個性化的,除了常規的得失思考外,還可以是課堂上出乎意料的事情的處理機智,或探究一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或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
認識到教學設計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可以說是開闊了教學設計的新視野。
三、如何優化教學設計
(一) 新課程目標的理念與教學設計
在新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教學要體現三維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實現。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覺得難以處理這樣的關系。我們認為,在談到三維目標時,一定要注意他的出發點在于關注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三維目標只是他的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首先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當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就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是有這樣的體會的。
比如說新課程要求的語文素養是能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語文素養。在語文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上,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知識和技能,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更應注重在現實生活中應用語文的意識,語文素養以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應有的人文素養。因此,在設計課程目標時,就應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相聯系,不局限于單純的知識掌握而是放眼全人類發展。下面看一則案例:有一位老師在教學《落花生》一文時,組織學生深入討論一下問題:(1)“我們”與父親對落花生的議論有什什么不同?(2)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這樣的人嗎?你能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嗎?(3)你喜歡落花生嗎?為什么?父親的話對我們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啟發?并且課后還組織學生深入社會,采訪、記錄、學習身邊杰出人物的先進事跡。
這則教學設計,根據文章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把物與人聯系起來,把理想的人與現實生活中的人聯系起來,把明理與導行聯系起來,既升華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讓學生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體現了教學目標的人性化、社會化,學生在一種現實的生活氛圍中獲得了深刻的人生啟迪。三為目標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二)新課程學習方式的理念與教學設計
“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