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針對這些內容,選擇的教學用書是《教學設計》(烏美娜主編);教學參考書是《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李克東主編)和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
2.3 確定教學目標根據加涅的觀點,對學習目標的描述應力求做到精確化,避免傳統描述中存在的模糊性;筆者在進行相應目標描述時,采用了學習結果的分類方法,對每一部分的教學目標的成分進行分析時,都分別從學習者可以習得的智慧技能、言語信息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情感等五個大的方面去進行分析;在具體描述時遵循abcd模式,即對象、行為、條件和標準四方面進行描述,這樣就基本上做到了對教學目標描述的精確化,為后面的教學評價提出了具體的標準。
2.4 制定教學策略方案在進行了上面一系列分析以后,就要對教學方案進行規劃設計。筆者在進行這一部分工作時,從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信息呈現方式和程序四個方面進行了規劃設計;在教學形式上,主要采取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也鼓勵學習者根據自身情況進行些個別化學習;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設問法等多種方法;在信息的傳遞方式上,采用了傳統與現代媒體來呈現信息的方式;課程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相關理論——實踐——評價。
2.5 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傳統的總結性評價,二是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的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一方面是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測,另一方面也可發現一些教學方面的問題,從而在下一屆的教學中予以改進;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使教學效果更好而不斷進行的評價,它是教師為使學習者盡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學得更好而需不斷進行的工作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性評價比總結性評價更重要,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形成性評價方面的工作,具體針對“教學設計概述”、“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分析”、“教學目標的闡明”、“教學策略的制定”、“教學實踐活動”等幾個教學環節進行了形成性評價,診斷出現的問題,然后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給予解決。
3 教學設計實踐活動3.1 集體教學的實踐每位學生都要求到中小學見習,觀摩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與一位中學或小學教師結對,運用教學設計原理幫助中小學教師設計并制作多媒體課件,發現中小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設計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案,可能的情況下親自試行方案,然后修改方案,最后寫出實踐報告對實踐活動做出總結。
3.2 個別化教學的實踐要求學生選擇一位中學生或小學生作為研究對象, 接觸、觀察、分析其存在的學習問題,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問題,運用教學設計原理對其進行學習設計并督促其按計劃學習,在此過程中注意進行形成性評價,針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對原有設計方案進行修正,在學期末對實踐結果進行總結,評價實施方案的效果,寫出實踐報告。
4 課程的學習評價在學完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后,及時注意進行形成性評價,發現問題在下一階段的教學中進行解決。總結性評價,從三個方面進行:上課及平時作業的評價20%;實踐活動成果的評價30%;期末考試的評價50%,三個方面成績的總和即為學生該門課程的學習成績;根據對最后的學習成績的分析,去發現教學中還存在哪些問題,然后再下一屆的教學中予以修正。
5 結論總之,筆者在教學設計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注意運用了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特別注意讓學生理解現代科學教育思想(大教育觀)、幫助學生掌握教學設計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依據現代教育思想、運用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和技術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形成成果;在教學方法上注意講授、組織小組討論、指導見習和實踐活動相結合,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指導教學方案、學習方案及課件的設計、指導研究論文的撰寫和課件的制作,從而使學生真正的有所收獲和學習的成果。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學生們不僅學到相關的理論,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思考、分析、研究相關教學問題,學會了對相關教學問題進行解決的方法——設計教學策略方案。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了原定的教學目標,他們的實踐作品(設計方案、制作的課件、教學實踐過程的錄像等)也收集在一起,刻制成了光盤,形成了成果。當然由于是集體教學,面對的是幾十個學生,一套方案總是不能兼顧所有的學生,故還存在個別學生不能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活動的情況,這將在今后的教學方案中設法解決。
參考文獻[1] 羅伯特·加涅主編. 教學設計原理.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烏美娜著. 教學設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李克東,謝幼如著. 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 科學出版社,1994.
[4] 何克抗. 教學設計理論的新發展. 中國電化教育. 1998.(10)、(11)、(12).
[5] 羅伯特·加涅主編. 學習的條件.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