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尋寶記》課堂教學實錄2
《駱駝尋寶記》教學實錄
《駱駝尋寶記》是一篇童話,講述了眾多動物齊去尋寶,而其他動物皆半途而廢只有駱駝尋寶成功的故事。內容雖簡單,但寓意深刻,讓人明白:無論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須得有堅定的信念,戰勝困難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毅力;生活的目的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大多數人更好地生活。我利用同學們對童話有極大興趣這一點作為切入點,始終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習本文構思、組材奇巧,語言生動,富有童趣的特點。通過朗讀——理解——質疑——合作——解疑——遷移這一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熱烈、平等、輕松的氛圍中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上課伊始,我微笑著問大家:“同學們,你們喜歡童話嗎?”“喜歡!”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我抓住同學們的熱情,深入地問一句:“那你們都讀過或最喜歡哪些童話呢?”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有《丑小鴨》、《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還有《灰姑娘》、《青蛙王子》、《拇指姑娘》”……我不時地用話語和表情對同學們的博學多知表示贊許。課堂氣氛立即變得熱烈、活躍。我發現同學們所閱讀的大多是世界童話經典《安徒生童話》和《格林童話》的故事,我自然地引出我國也有許多優秀的童話作品,引入本節課的學習。采用此種方式導課,使同學們易于且樂于進入課堂情境,有水到渠成之感。
葉圣
在對文章有一個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仍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問同學:“對于這篇童話,你們還想學習哪些知識?”同學們自然得回顧以往對于童話這種體裁文章的學習應從哪幾方面入手。有同學說:“想了解本文語言特點。”“想知道童話的寓意。”……我時刻注意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讓他們有一個變被動為主動、變學會為會學的過程。
為了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讓他們積極投入到課文內容的研討中,我采取了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看組內能解決哪些問題,組內不能解決的組長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同學們有強烈的求知欲,立即投入到熱烈的討論交流中。我也參與到同學之中。同學們在小組合作中的確弄明白了許多知識,但仍有很多疑問,我馬上把小合作變成大交流:看看你還有哪些問題沒弄清楚?
同學們紛紛提出組內的疑問:
“本文的題目是《駱駝尋寶記》,為什么寫那么多的動物都去尋寶?”
“駱駝在尋寶途中遇到哪些困難?它是怎樣對待的?”
“駱駝尋到的寶是什么,尋寶的目的是什么?”
“這篇童話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本文語言有何特色?”
問題一提出來,課堂立即變得異常火爆。許多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急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寫其它動物尋寶的目的是為下文刻畫駱駝做鋪墊,并且使文章前后兩部分構成對比。”
“其它動物對駱駝起著一種襯托作用,主要是為了突出駱駝形象。”
同學們爭著回答,唯恐被別人搶先。
駱駝在尋寶途中遇到的困難,細心的同學在朗讀中不難發現有冷水灘、冰凌湖、熱風洞、夾扁谷。但令我感到意外和驚喜的是一位同學有著獨到的發現“駱駝的腿在去年護送旅客時凍傷了,也為尋寶帶來了不便,這也增加了它的困難”他的發言博得了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在分析駱駝如何對待困難時,一個同學的表現更是超乎我的想象:“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你想啊,夾扁谷在兩座對峙的高山之間,窄得只容一匹瘦馬擠過去,還有兩里多長,那駱駝要過夾扁谷,得需要多大的耐性啊!”他的發言又一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
對于駱駝尋到的寶貝及尋寶的目的,同學們很快從文中找到答案。而從童話中得到啟示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一個同學說:“從駱駝的尋寶經歷中,我覺得一個人無論做什么事,要想成功,必須得有堅定的信念,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另一個同學忙站起來:“我從駱駝尋到的是變沙漠為綠洲的寶中得到啟示:一個人活著不能只為自己,要為大多數人更好地活而活。”
童話的語言特點,同學也能準確概括并舉例說明。
我不禁驚異于學生的發言如此準確、精彩,在整個解疑過程中,同學們的發言積極、主動、踴躍,我始終以一個課堂引導者、服務者的身份,調動學生情緒,不時地以眼神、表情、話語來表揚、贊許學生,使他們主動去領略學習領域的無限風光。
教師的靈活機動性很重要,我發現本文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學生沒有涉及到,我暗下機關:“同學們的表現非常好,出色地解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為了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我大膽設置了如下遷移活動:“通過剛才大家的分析,我們知道這篇童話講述的是駱駝尋寶的故事,但在尋寶過程中,作者始終沒有寫駱駝的心理活動,下面,你不妨走進駱駝的內心世界,假設自己就是這頭尋寶的駱駝,談談你在尋寶途中的感受。”同學們躍躍欲試,急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同學說:“看到別的動物紛紛走回頭路,我的心里曾有一絲波動……”有的同學說:“當走到夾扁谷時,我也曾猶豫過……”有一位同學的發言給我印象最深,他是這樣說的:“當我歷經磨難來到珍寶關,看到了仙女為我呈現的琥珀、水晶、金剛石……那些世間罕見的珍寶時,我覺得我的努力獲得了回報,我會收下它,因為那夠我享用后半輩子啦。”他的回答大大震驚了我,他還只有十四、五歲,那么清純,但他的語調卻是那么堅定而不屑。難道我們培養的下一代就是以這種思想處世的嗎?我急速調動自己的思維,接著他的話茬說:“如果我是這頭駱駝,當我看到這么多誘人的珠寶時,我可能會像你一樣被這些寶貝所吸引,但當我決定收下時,我突然聽到一個遙遠而凄苦的聲音在呼喚:駱駝,駱駝,快救救我吧,我的皮膚已經龜裂……聽到大地媽媽的呼喚,我忽又良心發現,對,回到家鄉,整治沙漠,開墾綠洲。”那位同學贊許而不好意思地點點頭。
同學們知道童話的目的不僅是反映生活,而且是給人以思想、知識教育,那么學習完這篇童話,你有收獲嗎?“有!”都有哪些收獲呢?給大家說說。同學們各抒已見,從學習方法、課文內容及啟示等幾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收獲。我覺得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上,還應延伸到生活中,我及時說到:同學們的收獲還真不少,你們之所以受益非淺得益于誰為我們奉上這么精美的童話作品?“陳伯吹”那你想不想也成為象陳伯吹那樣優秀的童話作家?“想”
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帶著戀戀不舍的神情離開了教室。
教學點評:
石尚巖是位青年教師,肯于鉆研,好學上進,這節課她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駱駝尋寶記》這篇童話,從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來看,以下三方面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值得我們共同研討和學習。
1.體現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導入 新課到研討童話內容、思路、寫法,再到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真正是課堂學習的主角,教師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參與者。
2.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表現出來那種自愿合作,積極探究的學習品質,讓我們聽課教師感覺出,師生學習是那樣和諧、愉快與輕松。在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落實了教學目標 中的三個維度。
3.體現了對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的培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節課,
當然,也有值得我們共同研討之處。如:一位小男生談假設駱駝尋到珍寶后的心理活動時,他對價值觀的認識出現了偏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適時地進一步引導,幫助他提高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