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課堂教學實錄
寧鄉縣實驗中學 黃鳳飛
一、觀看影片,蓄積感情
師: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請看。
(多媒體播放《長征》錄像)
師:這激動人心的戰斗就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我們的紅軍歷盡千山萬水,經過千辛萬苦,就要到達陜北,毛澤東主席心潮澎湃,豪情萬丈地寫下了《長征》這首壯麗的詩篇。
(板書:長征)
二、簡介長征,了解背景
師:中國工農紅軍為了北上抗日,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于1934年10月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跋山涉水,翻過五嶺,突破烏江,四渡赤水,越過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擊潰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1935年10月,紅軍主力終于勝利到達陜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三、初讀詩歌,感知大意
師:請同學們翻書62面,朗讀詩歌,把詩讀通順,生字讀準確。
(生自由朗讀詩歌)
師:看看同學們課文讀得怎樣了?
(課件出示詩歌《長征》)
請注意加點的字,誰來試試。
(生讀詩歌)
師:生1讀得流暢,但平舌音與翹舌音分得不是很清楚,跟老師讀“水、沙、索”。生2有氣勢,但讀錯了一個字“岷”,注意與“眠”字區別,跟老師讀“岷”、“岷山”、“眠”、“睡眠”。
師:老師也想讀讀,同學們評評。
(師范讀)
生1:老師讀得很有感情,節奏感強。
師:謝謝你的稱贊。
生2:老師讀得流暢,有氣勢。
師:多謝你的夸獎。
生3:我認為老師讀的“大渡橋橫鐵索寒”中的“鐵索”應該讀得重些,因為從鐵索兩字可看出當時戰斗的險惡。
生4:我認為老師讀“走泥丸”時間隔久了,應緊湊些。
師:有道理,老師接受你們的批評,我相信同學們肯定
師:誰能說說這首詩寫了什么?
生1:這首詩寫了紅軍長征途中歷盡艱險、戰勝困難的過程,表現了紅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2:這首詩描寫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歷程,贊揚了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生3:這首詩寫紅軍不怕困難,克服了惡劣的自然環境,還寫長征中兩次主要的戰斗。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詩歌描寫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是怎樣具體生動描寫的呢?請同學們按照學習提示自讀自悟、合作學習。
(課件出示學習提示)
師:同學們通過朗讀、討論,進一步加深了對詩的理解,請大家大膽展示自己,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暖”和“寒”字的意思,“暖”指紅軍內心十分高興,“寒”字就是使人感到“寒心”的意思。
師:抓住重點字學習詩歌的方法真好。
(相機板書:暖、寒)
生2:我讀懂了“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意思:紅軍不怕長征艱難困苦,萬水千山的路程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師:不錯,理解透徹。
生3:我由“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句詩想到紅軍不畏艱難,把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看作是腳下流動的泥丸,而我平時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一點點困難就退縮、放棄,我心中感到慚愧,以后,我一定在困難面前堅強,做個男子漢。
師:能結合自己的實際談體會精彩極了。
生4:我知道“逶迤”是指山連綿不絕的樣子,“磅礴”是指山氣勢雄偉的樣子。
(師相機用簡筆畫表示并板書:五嶺、烏蒙山)
師:抓住了關鍵詞。
生5:我讀懂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意思:更使紅軍欣喜的是翻過了千里皚皚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開朗、個個笑逐顏開。
師:你的理解能力真強,只是這個字“皚”是讀“áī”。
四、精讀詩歌,領悟意境
師:詩中哪一個詞表現出紅軍英勇無畏?
生1:不怕。
生2:等閑。
師:說說你認為哪一個詞更能看出紅軍的英勇無畏?
生1:不怕一詞可見紅軍能克服一切困難,非常勇敢,所以這個詞好些。
生2:紅軍把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難道還會害怕嗎?我認為“等閑”好些。
師:反問句極富說服力。
生3:我也認為“等閑”好些,從中既可以看紅軍不怕困難,也可以看出紅軍很樂觀,能抱著一顆平常心面對一切。
師:分析很深入,通過討論,我們認為“等閑”更好些。
(師板書:遠征難,只等閑)
你能試著把這種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讀出來嗎?
師:看你胸有成竹的樣子,請你試試。
師:讀得流暢,再有氣勢一點效果會更好。大家齊讀。
師:這樣連綿不絕的五嶺在紅軍眼里像什么?
(指圖,板書:五嶺)
生:像細小的波浪。
師:“騰”是什么意思呢?
(板書:騰)
生1:是跳躍、翻滾的意思。
師:能否換成“流”呢?理解更簡單些。
生1:不能換,換成“流”就沒有詩的韻味了。
師:有獨特的見解。
生2:不能換,“騰”字可見波浪歡躍、活潑的樣子,從而感受到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師:感悟很深,那蒙山在紅軍眼里就像什么?
生:像腳下滾動的泥丸。
師:“走”能否換成“跋”呢?這樣更能體現紅軍面對的艱難險阻。
(板書:走)
生1:不能換,讀起來不上口。
師:有一定道理。
生2:不能換,“走”字更能體現紅軍“萬水千山只等閑”的氣度。
師:說得真好,你認為該怎樣讀這兩句詩呢?
生1:讀得豪邁,樂觀。
生2:既要有氣勢,又要能體現長征的艱苦。
師:誰來試試。
(齊讀)
師:為什么說“金沙水拍云崖暖”呢?
(課件出示金沙江的圖片,板書:金沙江)
聽老師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兩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驚濤駭浪,敵人戒備森嚴。我們的紅軍足智多謀,一面假裝攻打龍街,迷惑敵軍,想吸引他們的主力部隊,愚蠢的敵人果然上當了;而另一面我軍主力隊悄悄到絞車渡襲擊,繳獲渡船,活捉敵兵,不費一槍一彈奪取了敵軍陣地,等敵人發覺趕來時,我軍已安然離開,敵人只能望江興嘆,我軍個個歡欣鼓舞。
師:現在,你知道“暖”字表達的感情嗎?
生1:表現了紅軍高興的心情。
生2:表現了紅軍歡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現了紅軍興高采烈的心情。
師:誰能說說紅軍高興的理由?
生1:因為紅軍巧渡了金沙江,取得了戰斗的勝利,所以高興。
師:這是勝利的喜悅。
生2:紅軍不費吹灰之力奪下了金沙江,所以內心歡樂。
師:這是巧奪的歡呼。
生3:紅軍戰勝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渡過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所以高興。
師:這是挑戰大自然,戰勝自然環境的喜悅,毛澤東曾抒發了“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志。你知道怎么讀了嗎?
生1:讀得歡快一些。
生2:讀得樂觀些。
師:誰能試試?
師:老師不光從你的語言,還要從你的表情、眼神來感受你內心的快樂,你再大膽讀一遍。
師:很好,大家齊讀。
師:為什么用“寒”字來描寫鐵索橋呢?
(課件出示:鐵索橋)
師:由“寒”字你聯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鐵索寒光閃閃,陰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
生3:我想到了當時戰斗非常激烈,紅軍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前進,視死如歸。
生4:我聯想到紅軍戰士攀著十三根鐵鏈、面對敵人的狂轟亂炸艱難前進,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
師:你認為該怎樣讀這句詩?
生1:我認為讀得悲壯些。
師:有道理,你試試。
生2:我認為讀得稍快些,體現一個“飛”字,因為搶得時間才能取得戰斗的勝利。
師:有個性,請你讀讀。
生3:我認為該讀得“寒心”些,可以用顫音來讀“寒”字。
師:你很有創意,請試試。
師:請同學們采用不同的表達感情的方式自由朗讀這句詩。
師:走出茫茫雪山后,紅軍心情怎樣?
生:非常高興。
師:從哪兒可以看出?
生1:從“喜”字可以看出。
(板書:喜)
生2:從“盡開顏”可以看出。
師:顏指什么?
生1:指臉部。
生2:指臉上的表情。
師:為什么用一個“開”字?
生1:好像綻開的花朵。
生2:使人感到一種動態的美。
師:分析恰當,請同學們齊讀這兩句詩。
師:我們的紅軍歷盡萬水千山,克服艱難險阻,表現英勇無畏的氣慨。
(板書:萬水千山、英勇無畏)
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請生表演讀、合作讀,師相機評價:鏗鏘有力、聲情并茂等)
五、總結全詩,背誦詩歌
師:耳濡目染了紅軍的英雄風采,我們感慨萬千,長征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是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多少文人學者為它贊嘆,多少音樂家為它高歌,讓我們自由跟唱《長征主題歌》。
(課件播放歌曲)
師:氣勢雄渾的歌曲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紅軍英勇無畏的氣概,讓我們滿懷激情齊背《長征》來表達對英雄的沉痛緬懷及崇高敬意。
(全班站立背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