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古詩中的“雪”
“雪”,是大自然獨有的水的精靈。它潔白、輕盈,美麗、素雅;它總是迎著凜冽的朔風悄悄的到來,又在融融的春陽下無聲無息的走了。正因為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想,所以,詩人往往移情于“雪”,或以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狀物明理,或托物言志,變幻無窮。其“雪”的自然之美與詩歌的形象之美搖曳多姿,撩人哲思,從而給讀者產生出豐富多彩的審美愉悅。
以“雪” 喻人。晚唐詩人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這首詞精細地描繪了閨中女子從懶起梳妝到妝成這一生活的細節。“鬢云欲度香腮雪”,讀之,眼前似乎現出了一個云鬢披拂、婀娜多姿的美貌女子,她那紅里透著白,白里透著紅的臉蛋著實使人感到“秾艷軟媚”,渾身雅艷、遍體嬌香,讓人欣賞讓人醉。這是借雪寫人的肖像美。她是這么熱愛生活卻因缺少與 “雙雙金鷓鴣”的配偶生活在一起,不免孤苦。所以,這首詞又是委婉含蓄地從反面烘托了女主人公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和目前孤獨無偶的感傷。詩中以雪寫人,耐人尋味。又如明代詩人高啟“梅花詩”中二句,“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樓下美人來”,這是間接寫人。以覆蓋著白雪的山頭峰尖喻指“美人”的到來,不僅給人圣潔美麗的感覺,而且以動襯靜,仿佛身著潔白的紗衣,頭頂潔白的紗巾的女郎款步挪移而來。詩人借雪喻人,表達了雖處逆境,仍然向往美好的事物的思想感情。
以“雪”襯景。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對“胡天八月即飛雪”的這種變化無常的氣候忽發奇想:“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人把壓在枝頭上白雪,看成是盛開的梨花,這是通過比喻的描寫和移覺的訴說,讓人仿佛看到了春天盛開著的潔白的梨花,一股股幽香直沁人心脾。這樣寫奠定了全詩豪邁樂觀的基調,使陰霾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寒冷的空氣突然變得和暖了。這樣送好友“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就更加呈現出一派異域溫馨的情調,少了離別時的陰冷感傷的環境。因此,此句成為了詠雪的千古名句而永垂不朽。由于詩人以獨特的視覺觀察生活,使極普通的送別場面至于豪放與綺麗之境,讓人百讀不厭。而在歌詠如春的白雪之中送別友人,更顯出高雅與豪邁。“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朋友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天山路”上遠行,詩人佇立在風雪之中,目送越去越遠的友人,難分難舍直到望不見人影為止。在風雪彌漫的關外雪地上唯一能看到的是朋友留下的一行深深的足印。這樣以雪襯景的描寫,為烘托人物、表達主題服務。又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寫詩人在風雪之夜尋找人家投宿的一次經歷。全詩并沒有寫詩人在這樣的風雪之夜,找到了下榻的人家而感到如何高興,卻把自己想像成遠行的游子終于到了家。從“柴門聞犬吠” 中,我們似乎看到詩人來到了這戶投宿的人家,也或許已經進入茅屋安頓就寢了,忽從臥榻上聽到門外的犬吠聲。因此,“風雪夜歸人”一句,是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它使我們感悟:無論“歸”是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的來到,像賓至如歸一般,還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夜歸,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生活就像自然界的環境一般,順境少,逆境多。人生就是這樣永遠在奔波!這是以雪來襯人生之情景。
以“雪”襯人。白居易《賣炭翁》揭示了“苦宮市”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禍害。詩中的賣炭翁為了生計不得不冒著嚴寒趕著炭車去賣炭。“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輦冰轍”一場大雪后,老人趕著牛車賣木炭來了。盡管衣裳單薄,凍得發抖,他還是“心憂炭賤愿天寒”,因為越冷越凍,興許越能賣個好價錢。要知道燒成這一車炭多么不容易啊!你瞧:“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老人在終南山辛辛苦苦燒炭,為的是“身上衣裳口中食”。好不容易把一車木炭拉到京城,不好,“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結果,偏偏就遇上兩個太監,喝令他把炭車趕到城北的皇宮去。“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這千余斤的一車木炭,是老人多少個日日夜夜燒出來的!可換回的是些爛布頭,得到的是苦不堪言的失望。這種比搶劫還要卑鄙的掠奪實在是當時封建統治的黑暗和腐朽的真實寫照。詩中以“雪”的寒冷襯托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折射出勞動人民的生活如此艱辛;也用雪的潔白襯托了“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的賣炭翁的憔悴的肖像;同時雪的潔白更反襯了封建統治掠奪的黑暗現實。
以“雪” 抒情。高適《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熏,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詩人先極力渲染分手時環境的慘淡凄涼:黃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風吹雪,大雁南歸。在這這樣的環境中與朋友分手,心情自然更覺沉重。然而,“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一句,使得暗淡的天幕上劃出一道彩虹,使原來“慘淡凄涼”的氣氛一下變得輕松了。這正顯示出盛唐人開闊的胸襟氣度,比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多出幾分豪邁,多出幾分自信。又如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第四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出手一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就把戰爭氣氛渲染得十分飽滿酣暢:“黃沙百戰穿金甲” 既揭示了環境的艱苦,又展現出戰士們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從一個側面揭示前線將士的心理活動。再如李益《從軍北征》:“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里征人三千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剛剛下過雪,沙漠里寒風刺骨。在這種氣候里行軍,艱難是可想而知的。這時,出人意外地傳來了笛聲,吹的還是《行路難》的曲調,我們仿佛看到月光映照下的千千萬萬的戰士聞笛思鄉之意境。這些都是借雪抒情的審美意趣。
以“雪”寫志。白居易在《問劉十九》中寫到:“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晚年,詩人曾經一度時期退居洛陽,很為清閑。不過在他受享余生之際,還少不了“兼濟天下” 的思想。綠酒紅爐,便成了詩人述懷的載體。“紅”與“綠”色彩多么和諧,在陰沉沉將要下雪的黃昏,守住熱爐溫一壺酒,看到此景就使人產生溫暖的感覺,聞到酒香酒不醉人人自醉。但是,寂寞還是無法排遣,于是想找朋友聊聊天。“能飲一杯無”,這一聲問得多么親切!其中又包含了多少淡淡的憂傷,自己的政治態度何以對世人表述呢。再看柳宋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大雪籠罩千山萬徑,白茫茫一片,沒有鳥飛,沒有人行,江邊上只有一葉孤舟,舟中一個披蓑戴笠的漁翁獨自在垂釣。將山、徑、舟、江、雪這些景物,用絕、滅、孤、獨、寒這些詞連綴在一起,展示出一片荒寒冷寂。全詩寫景,沒有一個字關涉到詩人的感受,但詩人的孤獨凄苦,卻又顯現在每一個字里,景也就是情。景是暗淡的,情也是暗淡的。漁翁,這樣獨守寒江,應該是感到寒冷的,但他就是不走。因為在這灰暗的最底層,畢竟還有一股倔強在支撐著他,使他咬緊牙關,抵御著環境的寒冷。“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的“獨釣”,大有“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境界。從詩的一、二兩句的韻腳來看,“千山鳥飛絕”的“絕”,可以換成“盡”字,“萬徑人蹤滅”的“滅”,可以換成“隱”字。為什么用“滅” 、“絕”二字?可見詩人對當時“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現實何等的不滿與憤恨!詩人的“獨釣”,既非“釣魚”,又非“釣趣”“釣人”,而是將整個世界釣在他的竹端,惟有他怎樣懂得演繹人生。其孤寂與樂觀化成了一江冬釣圖。這是以雪述志,“獨釣寒江雪”就是詩人獨立人格的精神寫照。
以“雪”喻理。宋人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盡,放曉晴庭院。楊柳于人便青眼。更風流多處,一點梅心,相映遠,約略顰輕笑淺。一年春好處,不在濃芳,小艷疏香最嬌軟。到清明時候,百紫千紅,花正亂,已失春風一半。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 本篇旨趣,可從小序中見得:“一年春物,惟梅柳間意味最深。至鶯花爛漫時,則春已衰遲,使人無復新意。予作《洞仙歌》,使探春者歌之,無后時之悔。”意在提醒人們及早探春,無遺后時之悔。序云:“一年春物,惟悔柳間意味最深。”是啊!“望天宇云開霧散,喜人間冬去春來”,當雪云剛剛散盡,才放曉晴,楊柳便綻了新芽。柳葉初生,形如媚眼,故云:“楊柳于人便青眼。”這里賦予柳以多情的人格。“一點梅心”,與前面柳眼的擬人對應,寫出梅柳間的關系。待到桃紅柳綠,山花爛漫,梅花悄然隱去。“約略顰輕笑淺”,而這一些化在微笑中幾乎看不見哀愁,又給梅添了無限風韻,故云“更風流多處”在梅不在柳。而“花正亂”的“亂”字,表其熱鬧過火,反使人感到“無復新意”,它較之“爛漫”一詞更為別致,而稍有貶意。因為這種極盛局面,實是一種衰微的征兆,“已失了春風一半”呢。在這春光明媚之際,特別使人感到韶光之寶貴。所以,詞人在篇末向“探春者”殷勤致意:“早占取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紅自暖。”這里表面上是勸人探春及早,更深一層的意思是人的韶光就像早春一樣容易錯過,因此,必須只爭朝夕。可見,以雪化后春來到喻出人生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