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的“三觀”
北侖區(qū)霞浦中學 王炯
時光荏苒,踏上教壇,十幾個春秋如白駒過隙。回眸這十幾年的教學歷程,可以說如孩童學步,歪歪扭扭、坎坎坷坷。當過“搬運工”(就是把“教參”上的內(nèi)容搬到教本上,再搬到學生的筆記本上。而學生呢,也被培養(yǎng)成一批“小搬運工”,他們把老師抄給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等搬到試卷上。)做過“油漆匠”,(就是把別人編好的教案抄寫下來再拿到自己的課堂上用,就好像用師傅調(diào)好的油漆刷自己的墻。也不管自己的“墻”適合不適合別人的“油漆”。)在這兩個過程中,我都走了不少彎路,以至于“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究其原因,是因為自己不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不重視教育理念的更新,只是一味地學習“教什么”,“怎么教”,而不是研究教學生“怎樣學”,心中只有教材,沒有學生,其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高耗低效。
新課程的實施,使我這棵“病樹”迎來了“萬木春”。通過一年來的學習和實踐,我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重視對教材的研讀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更應該注重理論的學習和觀念的更新。因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南,是實踐的支撐。觀念就好像是舵,方法是槳,無舵之船,槳力再大,怎能加入百舸爭流之列?觀念是的,方法是矢,無的放矢,誰說你是善射者?觀念是帥,方法是兵,三軍無帥,兵再精勇,焉能百戰(zhàn)百勝?只有在觀念上不斷更新,才能跳出做一個教書匠的窠臼,才能積極應對新課程的全方位的挑戰(zhàn)。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師觀。
一、課程觀
我曾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說的是貓阿姨教孩子學抓老鼠,貓阿姨自己裝扮成老鼠,讓貓孩子天天操練,小貓咪們的確長進很大,不到一年的時間,它們鼎力合作還真的把貓媽媽給征服了。后來,老鼠們真的來了,當貓阿姨又像往常一樣招呼孩子們抓老鼠時,小貓咪們竟然又把貓媽媽給抓了起來。因為,在它們看來,抓老鼠就是抓媽媽。可憐的貓媽媽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教給孩子們,反倒落下一個可悲的、貽笑大方的結局。
這使我想起了我們的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老師講,學生記,老師給,學生收,有的老師甚至讓學生把課內(nèi)閱讀題的答案背下來,以應付考試。想想看,這樣培養(yǎng)出的學生,不僅無法應對新課標指導下的考試,而且不具備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與素養(yǎng)。還有一些老師,認為課程改革就是教材改革。原來教的是老教材,是省教版,現(xiàn)在教的是新教材,是人教版,換湯不換藥,其實都是教課文,都是讓學生會做題、能考試。其實這種理解有失偏頗。首先,新課程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教材只是課程的載體,是實施課程的平臺,教師和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演出一幕幕異彩紛呈的劇目。教師教教材,其實是在用教材“教”,是在培養(yǎng)學生融會貫通、執(zhí)一馭萬的能力。否則,貓阿姨的悲劇在我們的語文課上將再次上演。其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課程是一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可以說,不同的教師和學生就會建構出不同的課程。所以,我們有時候會感到,同一篇教案,在兩個班教學,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沒有必要刻意模仿別人的教法,而是要樹立自己的課程觀,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例如,我在執(zhí)教《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時,一個班級的學生對“我從小懸崖上爬了下來,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的理解相當精彩,而我在另一個班上課,因?qū)W生、和教學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存在著明顯的個性差異,但只要他們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據(jù),他們的閱讀個性體驗也理應得到尊重和肯定。執(zhí)教《月亮上的足跡》這篇課文,我安排學生扮演三位宇航員,舉行一個“記者招待會”,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扮演“宇航員”的學生回答得也很精彩。這樣既增強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我執(zhí)教《山市》這篇課文時,安排了“我給蒲松齡講故事”的活動,一、假如我是孫公子禹年,請用現(xiàn)代漢語給蒲松齡講“山市”的故事,其目的是讓學生自主疏通文言詞句;二、請你用學過的科學知識,給蒲松齡解釋“山市”的成因,其目的是讓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三、你還有什么稀奇古怪的故事要講給蒲松齡聽?請寫一則《聊齋志異》新編。其目的是對課文學習的延伸和拓展,說的時髦一些,是對課程資源的開發(fā)。通過這些實例可以看出,課程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課程不僅是文本,更是一種體驗;課程不僅是課本,更是一種活動。只有樹立了正確的課程觀,才能引來源頭的活水,才能建設更加開放而又充滿活力的語文課程。
二、學生觀
《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新老教材里都有,我們曾這樣設計過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根據(jù)教參要求,確定哪些生字詞是教學重點,教學生認讀和抄寫;(二)閱讀課文,找出記敘的“六要素”,理清文章結構;(三)找出對人物心理描寫的部分,加以分析,歸納中心(四)布置“地毯式”的練習,對學生學過的知識點加以強化訓練,以防“不測”。我們也可以這樣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一)學生自讀課文,標出自己認為不熟悉的生字詞并把它們寫在黑板上,以提醒大家注意;(二)讀了課文,你還有哪些問題不理解?(三)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合作討論;(四)延伸拓展: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困難?你是怎樣處理的?請在班級里進行交流。這兩種做法看似平常,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學生觀。第一種設計更多地關注的是生字詞,是知識點,是教學內(nèi)容,而惟獨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差異。可以說是“目中無人”,而第二種設計則是“目中有人”,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的體現(xiàn)。
幾十年來,中國的語文教學走了不少彎路,由重知識的傳授到重智力的開發(fā),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重“技”輕人的現(xiàn)象。學生往往成為考試的機器,成為掙分數(shù)的工具,而不是發(fā)展的主體。因此,據(jù)調(diào)查表明,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相當一部分學生經(jīng)歷了中學階段的學習,說話常常語無倫次,寫作常常辭不達意,語文水平不過關。所以,才有了上個世紀90年代那場聲勢浩大的對語文教學的“大討伐”。“誤盡蒼生是語文”啊!當然,置身于考試旋渦中的我們,的確也有許多無奈,就像上海的陳軍老師所言,“就像被應試教育的鞭子抽打著的永不停息的陀螺”,只能急功近利的干些“拔苗助長”的事了。什么“以人為本”,什么“學生的全面素養(yǎng)”,還是分數(shù)最重要!學校考評、家長關注、學生需要啊!所以,對新的理念也只能“想說愛你不容易”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那個“父親”多好啊,他并沒有直接把“我”抱下懸崖,而是扶植“我”的自信,教給“我”爬下懸崖的方法,鼓勵“我”大膽地靠自己走下懸崖。使“我”產(chǎn)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使 “我”獲得了戰(zhàn)勝人生困難的寶貴經(jīng)驗。假如是我們的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先把你“抱下來“算了,因為領導還等著向我要成績呢!葉圣陶先生曾告誡我們:“學習語文是急不來的。”作為一個有思想的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質(zhì)量如何,語文素養(yǎng)如何,不能只靠教師外塑,要靠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的發(fā)揮。任何高明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學習,代替學生成長。”(于漪語)得讓學生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再者,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決不是教師想讓他怎樣,他就怎樣,他既不是教師的四肢,可以由教師隨意支配;也不是泥塑和石膏,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教師還是應該為學生的發(fā)展多作一些考慮,切切實實地想辦法動腦筋提高學生的能力。至于考試問題,我相信,只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思的能力,也一定能具備應對考試的能力。
讓我們再次回顧一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爬下懸崖的精彩片斷:父親對兒子沒有盛氣凌人地訓斥,沒有簡單粗暴地 ;有的只是平等慈愛的關懷,有的只是循循善誘的引導。多么融洽的父子關系啊!新課程中關于師生關系的定位是 “交往”,這就要求我們也要像文中的“父親”一樣,平等地看待學生,真誠地尊重學生。現(xiàn)在的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接觸面廣,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我們老師還要強。比如學生的普通話比我說得好,學生的電腦比我操作得熟練等,“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新課程下的教師應該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與學生一同學習,和學生一同成長。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家馬爾連柯成功的秘訣便是“給學生以最大的信任,給學生以最大的尊重。”而信任、尊重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敢于肯定學生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參、不同于教師的看法。這樣才能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到實處。例如,我在教學《在山的那邊》這首詩歌時,有一學生突然打斷我的教學進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山那邊明明還是山,而媽媽告訴我是海”,“媽媽”不是騙“我”了嗎?聽了這位學生貌似不恭的提問,我并沒有漠視他,相反,我隨機組織學生對他的問題展開討論。結果,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活動中,教學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效果。魯迅先生的《風箏》對初一學生而言,學習的難度比較大,連魯迅先生自己都說過,我的文章,三十歲以上的人才能看懂。但只要我們樹立了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質(zhì)疑,合作探究,學生的內(nèi)驅(qū)力得以激活,學生的潛力得以挖掘,學生也一定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爬下這座“小懸崖”。記得我在上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進行質(zhì)疑。有的學生提出:弟弟如此喜歡“風箏”,而“我”為什么就不喜歡呢?我便相機誘導:文中哪些地方寫“弟弟”喜歡風箏,哪些地方寫“我”不喜歡風箏?請找出文中的語句加以說明。這個過程目的是引領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此后,我再讓學生結合自己了解的課文背景對第一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通過老師和學生的共同探究,學生認識到,文中的”我”不是不喜歡風箏,因為在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寫了作者有愛玩的天性,他之所以在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因為在封建家庭禮教當中,“長兄為父”,他不得不變得少年老成,要給小兄弟做個榜樣。同時,他是出于對弟弟的愛,是希望弟弟有出息,所以才氣憤地毀壞了弟弟的風箏。當然,后來,他明白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shù)男袨椋婢呤莾和奶焓埂保谑牵窒萑肓松钌畹淖载熤小T谶@樣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中,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品味語言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鑒賞評價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學生也由此產(chǎn)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如果是教師硬把自己的理解或教參的看法強加給學生,學生必然是霧里看花,似懂非懂。學生沒有親歷“語文”,沒有自主的語文實踐,如何能提高語文素養(yǎng)呢?可以說,眼里沒有學生的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忘記了學生的教師,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師。
三、教師觀
新課程改革關于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以為,“首席”一詞是對教師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教師既應該是學識淵博、學貫中西的“雜家”,又應該是熟諳學生心理、精通教育規(guī)律的“學者”,還應該是能駕馭全局,善于引導,精于點撥,舉重若輕,收放自如的“主持人”。所以,新課程的教師應該具備以下能力:面對全體學生,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善于創(chuàng)設良好教學情境的能力;優(yōu)化教學過程 ,善于調(diào)控教學節(jié)奏的能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因勢利導,巧于點撥的能力;注意教學反饋,善于對學生作出評價的能力。課程改革呼喚新型教師,教師必須努力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做人的境界,治學的境界,執(zhí)教的境界。,才能避免低視角、低層面的從事語文教學。但是現(xiàn)今教師業(yè)余讀書“充電”的情況卻不能令人樂觀。一些教師常常是忙于備課、寫教案、批作業(yè) 、出考試題、改考試卷,至于讀書學習,消化思考,則無暇顧及。某家新聞媒體曾做過一項關于教師閱讀情況的調(diào)查,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面大于一般教師;一般教師大于語文教師。我曾聽說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語文教師在上何其芳《秋天》時,學生問他“何其芳”是男的還是女的?他回答是女的,而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我讀過何其芳的詩,我記得他是男的。”這位老師還強不知以為知,生硬地說“我說是女的,就是女的,你聽聽這名字,帶“芳”字,就是女的。”還有一位教師,學生問他:老師,你讀過《伊索寓言》嗎?魯迅的《朝花夕拾》中還有哪些文章?他卻答不上來。當然,做教師的不可能每本書都讀過,但至少應該是一位愛讀書,善寫作的人。試想,一個不愛讀書,疏于動筆的老師,如何培養(yǎng)學生讀書寫作的興趣呢? “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提高了,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zhì)的學生。再者,作為“首席”,對自己的教學過程 中的得與失,喜與憂,要勤于記錄,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要善于進行反思,這樣,自己的教學經(jīng)歷才有可能變成教學經(jīng)驗,才可以不斷的提高專業(yè)水平,才有可能由經(jīng)驗型的教師變成學者型的教師。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新的備課本,專門設計了“課后反思”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的確應該予以重視,不能在那里“留白。”點滴體會,靈光忽現(xiàn),及時記錄,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必然可以不斷的提高專業(yè)水平。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每一位老師都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做出自己的回答。而我參與新課程的教學只有短短的一年,可以說屬于蹣跚學步階段。雖然我生性駑鈍,學養(yǎng)淺薄,但目標執(zhí)著,我相信:只要我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持之以恒地走下去,一定可以引領學生抵達我們所要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