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冊第一節 碳的幾種單質
第五章 碳和碳的化合物
第一節 碳的幾種單質
教學目的;知識;了解金剛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質,并聯系性質了解它們的主要用途。能力:通過單質的性質學習有關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思想教育:通過對金剛石、石墨和常見炭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共性、個性關系的認識人和學習方法的培養與教育。
重點難點 金剛石、石墨的重要物性和用途;金剛石和石墨物性差異很大的原因。
教學方法 觀察法、討論法。
教學用品 儀器:鐵架臺、燒杯、漏壯舉、直玻璃管,帶導管單孔塞。
藥品:木炭、活性炭、紅墨水(或紅糖水)。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展示金剛石、鉆石樣品或投影幻燈片等。展示具有金屬光澤、深灰色、鱗片狀的石墨樣品。
觀察金剛石、石墨。
通過實物使學生有親切感
[演示實驗] 用玻璃刀切割玻璃
用鉛筆寫字
用電池做導電實驗
引導學生觀察金剛石、石墨的色態、硬度、導電性。
邊觀察,邊記錄:
1.純凈的金剛石是一種 色呈 形透明狀的晶體,硬度。
2.石墨是一種 色有 不透明的細磷片狀 體。它的硬度 ,有 感,能夠 。
從學生熟悉的實物及它們的用途入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對比的方法學習。
[講述]實驗證明,金剛石和石墨都能在氧氣中燃燒,而且都生成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思考、并初步理解
突出金剛石和石墨的共性
[提問](1)燃燒產物是什么?
(2)它們是由什么元素組成的?
根據學過的CO2檢驗方法得出結論。
(1)燃燒后都生成 。
(2)它們都是由 元素組成的單質。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設問]為什么同一種元素的形成幾種不同單質?為什么它們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展示金剛石和石墨的晶體結構模型(或示意圖)(最好用計算機演示),并加以說明。
設想、思考。
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由于 不同,形成了不同種單質,它們的 性質有較大的 。
引起思考和興趣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提問]根據金剛石和石墨的性質,它們有哪些重要的用途?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后歸納總結:
討論并回答
歸納、總結并記錄。1。金剛石的硬度居天然物質之冠,可制成玻璃刀、鉆頭或裝飾品等。
2.石墨硬度很小,有滑膩感,可制成鉛筆芯;能夠導電、溶點高,可做干電池和電爐的電極、制造能熔融金屬的坩堝等。
結合實驗教學
聯系實驗學習和記憶
[投影]課堂練習一(見附1)
指導學生完成
完成練習一
及時記憶
[過渡]講述;常見的炭有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它們的主要成分是微晶石墨。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樣品。
觀察、比較、記錄
聯系實驗學習
[演示實驗]1。木炭的吸附性(課本P80~P81實驗5-2、5-3)
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課本P.80~P.81實驗5-2、5-3)
觀察、思考
培養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
[提問]木炭、活性炭為什么能余去有色氣體、色素或異味氣體?
[講述]根據實驗現象,學生講座講述汲附原理。
思考并討論
思考、理解并記錄:
因為木炭具有 結構,可以 。
通過實驗分析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常見的炭
閱讀識記
聯系實驗學習
[投影]課堂練習二(見附2)
指導學生完成
完成練習二
理解并記憶所學知識
小結本節主要內容;
碳的幾種單質,金剛石、石墨及幾種常見的碳,雖然它們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單質,但在物理性質上卻有較大的差異,這是由于它們的晶體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沒而引起的。
根據它們的性質掌握它們的主要用途。
(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小結。
體會物質的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
對學生進行物質結構決定其性質,性質決定其用途的學習方法的指導。
附1:課堂練習一
1.自然界里存在的碳單質有 和 .在天然物質里硬度最大的是 ,它可以做 等。 是最軟的礦物之一可用于制作 等。
2.金剛石和石墨在氧氣里燃燒后,生成的產物都是 ,說明它們都是由 元素組成的 。但它們的物理性質卻有很大的 ,這是由于它們的晶體中 而造成的。
下列物質中,不屬于碳單質的一組物質是
金剛石和石墨(B)木炭和焦炭(C)活性炭和炭黑(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一種元素只能形成一種單質(B)一種元素可能形成幾種單質(C)同種元素組成的不同種單質性質相同(D)由碳元素形成的單質都是黑色的
附2:課堂練習二
木炭可用來脫色、除臭味,這是利用它的
可燃燒(B)穩定性(C)還原性(D)吸附性
木炭具有很強的吸附性,這是因為
木炭比木材輕(B)木炭不溶于水(C)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D)木炭不易跟其它物質發性化學反應
將下面碳的單質與它的用途用短線聯接起來:
碳單質 用途
木 炭 切割玻璃
活性炭 防毒面具
石 墨 制作電極
焦 炭 制黑火藥
金剛石 治金
炭 黑 制油墨
附3:課堂練習答案
1.金剛石 石墨 金鋼石 鉆石、鉆頭等 石墨 鉛筆芯和電極等
2.二氧化碳 碳 單質 差異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3.D 4.B 5.D 6.C
7.木炭 切割玻璃
活性炭 防毒面具
石 墨 制作電極
焦 炭 制墨火藥
金剛石 冶 金
炭 墨 制 油 墨
附4: 隨堂驗測
1.金剛石和石墨都是由 元素組成的 ,但是它們的物理性質差異很大,這是因為它們的晶體結構中 而引起的。
2.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結構,所駝們可以 。
3.試舉出金剛石、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每種物質的一種主要用途。
[1]
- 第一節質量 教案(通用3篇)
教學目的1.掌握質量的初步概念和單位。會進行單位換算。2.知道托盤天平的基本構造和使用步驟。3.了解秦始皇統一“度量衡”對社會文化、經濟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以及我國統一計量制度對改革開放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學重點質量及其單位。...
- 第一節質量教案(精選2篇)
(一)教學目的1.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2.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和位置而改變。3.知道托盤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構造及其使用方法。...
- 第二章 流程與設計第一節 了解流程(精選2篇)
第二章 流程與設計第一節 了解流程一、案例背景信息1、模塊: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22、年級:高二年級3、學時數:2課時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技能目標: ①了解流程的涵義及作用。...
- 第二章:流程與設計第一節《認識流程》(精選3篇)
單擊此處下載認識流程課件第二章流程與設計第一節認識流程一、設計思想本節內容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必修)的第二單元 “流程與設計”中的第一小節“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
- 第二章:第一節 事物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通用3篇)
【教學目的】(一)知識目標1、識記聯系的含義2、理解事物的聯系既是普遍的,有是客觀的3、運用事物的聯系具有普遍性的原理,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等。...
-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第一節 發現問題(精選2篇)
第四章 發現與明確問題第一節《發現問題》全文下載.doc第四章發現與明確問題第一節發現問題一、內容分析:“發現問題”是江教版《技術與設計1》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對學生理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建立發現問題,...
-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精選2篇)
第三章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節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一、 教學目標 1、 能舉例說明動物在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幫助植物傳粉、傳播種子等方面的作用。...
- 第二章 流程與設計第一節 認識流程(精選2篇)
單擊此處下載認識流程課件第二章流程與設計第一節認識流程一、設計思想本節內容是蘇教版技術與設計2(必修)的第二單元 “流程與設計”中的第一小節“生活和生產中的流程”。...
- 第一節 探索生命的器具(通用2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性目標:使用顯微鏡觀察玻片標本。技能目標:嘗試制作臨時玻片標本。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嘗制作臨時玻片標本。難點:防止玻片內出現氣泡。三、教學準備:1、學生預習實驗內容。...
- 第二冊第一節 分子(通用2篇)
課 題 : 第一節 分子.教學目標 : 1. 了解分子的性質, 掌握分子的概念;2. 運用分子的觀點來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教學重點 : 分子的概念和性質.教學難點 : 分子運動的想象.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引入新...
- 第一冊第六章 鐵第一節 鐵的性質(精選2篇)
第六章 鐵第一節 鐵的性質 教學目的知識目標 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鐵的物理性質;掌握鐵的化學性質;常識性介紹鐵生銹的原因和防銹的方法。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思想目標 對學生進行受國主義教育和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
- 第一冊第一章 第一節 空氣(精選2篇)
第一章 第一節 空氣儀器:鐘罩、水槽、燃燒匙、單孔橡皮塞、集氣瓶、燒杯、乳膠管、導管、雙孔橡皮塞、彈簧夾、酒精燈。藥品:紅磷、水。其它:火柴。...
- 第一章第一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通用2篇)
第一節:化學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學習目標:1、了解化學對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推動作用;2、認識學習和研究化學的意義;3、體會化學科學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增強學習化學的責任感。...
-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通用2篇)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
- 第一章:第一節——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教學設計(精選2篇)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學習地理的意義過程與方法:意識到地理與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與生產建設、與社會風土人情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教學難點:培養學生...
- 九年級化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