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說課稿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⒈知識與技能
⑴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⑵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⑶ 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⒉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 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 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一 元素
⒈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⒉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⒊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