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上冊《分子和原子》教學案例分析
1、分子、原子的體積、質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著;(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3、分子、原子之間有間隔,間隔的大小與溫度、壓強有關,氣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大,固體、液體分子間的間隔較小。
4、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物質的分子化學性質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質的運用。
1、解釋有關常見現象
2、區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3、區分混合物和純凈物
混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混合物。
純凈物——由一種分子構成的物質一定是純凈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義:分子是保特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義: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與原子比較:
十、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引領學生進入微觀世界。首先認識分子、原子的客觀存在,然后建立微觀粒子模型,體會它與宏觀物質的不同,掌握用微觀理論解釋宏觀變化,最后進一步認識分子、原子在化學反應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有以下幾點反思:
1、教學手段形式多樣。有實物展示、實驗演示、活動與探究、多媒體投影相互有機結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難點,提高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濃厚的探究欲望,但要注意多媒體只能起輔助作用。
2、實驗與活動探究均采取對比方法,如紅墨水在冷、熱水中擴散。濃氨水分子擴散實驗采取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與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中進行對比,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3、將化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飯菜香等,從真實的情景中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產生探求欲望。
4、從微觀角度認識和區別物質的變化,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突破難點仍是師生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