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屬材料 ,
在應用中更深刻地領會知識。歸納整合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學到了哪些知識?有什么全新的體驗?請同學們說說。
執教: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學 姚擁華
點評
上面兩節課以學生自主探究解決金屬材料的課題為中心,引導學生從故事化的教學情境入手,由學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實驗、設計、辯論等方式,得出如何區分常見的金屬和非金屬以及金屬物理性質與用途的關系,由學生熟悉的“神舟”5號飛船上天事件,自然過渡到探究合金的相關知識,進而遷移到設計火箭外殼材料的物理指標。這樣創設的教學環節既生動真實又可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探究性學習要求。
兩節課有四個明顯特點:一是由學生提出教學目標,即教學目標應該陳述通過一定的教學活動后學生在行為上的變化,而不是陳述教師應該怎么做、做什么;二是學生的自主活動充分,參與面廣、參與程度深;三是教師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下,于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四是多次、適時應用sts滲透教育,使學生體驗到學習化學的價值和樂趣。
點評: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宜平
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
你想知道璀璨的秦文化嗎?請看:
秦銅之冠──秦陵銅車馬
秦陵銅車馬出土于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后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后恢復原狀。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后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于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制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制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么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
可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