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1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 教學設計
回憶歸納總結本課題知道了哪些知識?學生傾聽,思考,舉例: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水蒸氣和冰,鋼鐵制品在潮濕的地方會慢慢生銹,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氣中燃燒而發光放熱等。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描述實驗現象; [實驗1-1]水沸騰,有大量水蒸氣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著。 [實驗2]首先展示膽礬晶體藍色塊狀固體研碎后成為藍色粉末 觀察現象并及時記錄。描述實驗現象;傾聽。分組討論、交流結果:一、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1. 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物理變化。2. 特征:沒有其他物質生成,只是形狀、狀態(氣態、液體、固體)的變化。(二)化學變化1.概念: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又叫化學反應)2.特征:①有新物質生成,常表現為顏色改變、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隨能量變化,常表現為吸熱、放熱、發光等。觀看思考,并舉例。學生回答。觀察、歸納、比較兩物質性質的異同,歸納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的概念。物質的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叫做化學性質。例如:(1) 木柴燃燒—化學變化;木柴能燃燒—化學性質;(2 鐵生銹——化學變化;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化學性質;(3膽礬溶液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變化;膽礬溶液可以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化學性質。例如:蠟燭(紙張、木材等)能燃燒;鐵在潮濕的空氣里易生銹,在干燥的空氣里難生銹;等等。根據上述實例總結引導總結本課題內容要求。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我們不僅要掌握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變化,哪是化學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抓住兩者的本質區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引導學生探究,激發探究欲望,激活學生的思維。 通過答搶,同時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知道實驗是學習化學的基礎。通過觀察實驗現象,體驗觀察、描述實驗現象的方法讓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科學觀察、規范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樹立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事實與證據進行歸納,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規范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清晰地掌握概念。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