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溶解度》教學中的應用
3.發現──歸納與總結
歸納與總結是將探求到的個別的具體的結論經過分析綜合納入知識體系的框架之中,使獲得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這種歸納總結如果是在學生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概念網絡,知識點就不再成為零落、枯燥的定義。
在分析溶解度概念時,我展示了一些數據表
在20 ℃時,100克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克)
nacl kno3 kclo3 caco3
36 20.9 7.4 0.013
請同學們從這張表中比較出四種物質溶解能力的大小。我引導設間:得出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么?由于同學們通過對“蔗糖與食鹽在水中溶解能力的比較”這一實驗的觀察與討論,具備了對這個問題的初步認識,立即感悟到是“20 ℃、100克水、達到飽和”,并且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條件缺一項都使數據沒有比較的意義。有了這一層知識鋪墊,我讓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在老師的點拔下,他們將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加以梳理,并用較少的文字歸納出要比較精確地討論溶質的數量問題一定要滿足兩點: 其一是條件:一定溫度,100克溶劑;其二是狀態:飽和溶液。這時所研究的溶質克數恰好與書本上溶解度概念相吻合,一個不需要生搬硬套的概念在同學們的觀察、分析、整理中輕松地建立了。
4.遷移──鞏固與應用
按照教育心理學規律,新知識概念建立以后,需要鞏固與強化。如何將已經獲得的知識在具體間題中加以運用,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在本課的最后階段我設置了這樣一類變式問題: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并加以說明。(1) 25 ℃時將10克氯化鈉溶解在100克水中,故20 ℃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10克/100克水?(其余題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及時獲得了來自學生的反饋信息,同學們也學會了從新信息的轉換中分析解決新問題,使溶解度章節中重要的知識點落到實處。
三、教后感
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溶解度》教學中的應用是我多年來教學實踐經驗的結果。我體會到教學模式的實施是當前形勢下素質教育對課堂教學的要求,它打破了傳統教育中 “一言堂”的被動局面,倡導一種以人為本、注重身心與智力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啟發—研究教學模式面向全體學生,突出以學生為主導,以啟發思維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同時在開展智力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和調動非智力因素。如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提出問題—培養獨立思考戰勝困難的品格意志;營造氣氛—融洽師生感情,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使讀書學習不再單純為了接受書本知識,而成為思想、知識、心理品質的陶冶與發展。本課中啟發—研究教學模式在實施策略方面始終圍繞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從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問題到學會從一個現象概括出對一類問題的認識與理解,無不體現了培養人的思維素質和追求新知識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