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1課人類的形成-
“智人”是人類進化的最后階段。關于“智人”的詳細情況可以參看我這里就不贅述。在這里要注意晚期智人,看看這一時期有什么特殊信息值得關注。
世界上有哪幾個人種呢?
(展示人種的圖片)人種的差異是很顯著的,但是這種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例如生活在炎熱地區的人類為了抵抗太陽的暴曬,皮膚的黑色素多,所以顯現出黑色人種的特征,生活在寒冷地區的人類則為了抵抗嚴寒,他們的身材長的比較矮,鼻子相對扁平等等。這些體貌特征上的差別不是評價人類種族優劣的標準,因為他們都是平等的,簡而言之,“不要以貌取人”。
你說的不錯,但是不全面,自從有了人類,也就形成了人類社會。當時的人類首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給學生自由回答的時間)
有的同學說的不錯,是吃飯。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那個時候人們能填飽肚子是一生的“追求”,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質匱乏,人們雖然會制作工具,但是那些工具太簡陋了,我們在以前也學習過了,處于原始社會的人們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使用這些簡陋的工具能夠獲得的食物是有限的,當時的人們常常處于饑餓狀態。這種情況下,你們說單個人能生存下來的機率有多少?
接近0是不是呀?那么,為了生存,人們會怎樣做?你們可以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這些人類的祖先“謀劃一下”。(學生討論)
根據大家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那就必須生活在一起,組成集體,依靠集體的力量來采集、狩獵、捕魚……,從而獲得相對較多的食物,使自己生存下來。
這種集體是以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是隨著生產力和社會進步才出現的。我們把這種小集體稱為氏族,(展示)氏族是由類人猿的群體轉化而來的。但人類的氏族又不同于類人猿的群體,相對比較固定。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它是原始人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幾個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氏族,往往聯合成為一個大氏族,即所謂的胞族,幾個大氏族又常常聯合成一個部落,這就構成了所謂的氏族制度。(展示)
當時的人類社會是以氏族制度為基礎的,同時,這種氏族制度也是有著眾多變化的。根據社會的主導地位的不同,我們又把它分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至于差別嘛,看看我們同學的表演。
伴隨著大家的笑聲,我們看到了母系社會是如何走向沒落,父系社會是怎樣產生的。進入父系社會之后,產生了私有財產。這些歷史現象的產生是什么原因呢?
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下面,同學們閱讀教材的第4頁,找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點和不同點?(提問學生)
現在,我們對原始社會的氏族社會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那么大家討論一下,氏族社會的產生有什么作用?(學生討論、歸納)
大家的思路很好,歸納的也很精當,但是,我們的思路能不能再延伸一下,那就是氏族社會的產生有很積極的作用,但是,為什么會走向沒落,最后伴隨者原始社會的瓦解而消失了,被殘暴的奴隸制所取代?原始社會是怎樣瓦解的?為什么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卻是歷史的進步?這些問題需要大家深入探究,你們可以閱讀教材的第5頁小字部分,也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尋找其答案。在下堂課,我們要交流各自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