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九下教學用書:第一單元 單元說明
本套教材的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是這樣編排的:七年級上、下冊分散在各個單元中,計有《在山的那邊》(王家新)、《理想》(流沙河)、《秋天》(何其芳)、《化石吟》(張鋒)、《金色花》(泰戈爾)、《紙船寄母親》(冰心)、《天上的街市》《靜夜》(郭沫若)、《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普希金)、《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黃河頌》(光未然)、《華南虎》(牛漢)共12首。九年級上、下冊各安排了一個單元。上冊計有《沁園春雪》(毛澤東)、《雨說》(鄭愁予)、《星星變奏曲》(江河)、《蟈蟈和蛐蛐》(濟慈)、《夜》(葉賽寧)共5首。而下冊,就在本單元安排《我愛這土地》(艾青)、《鄉愁》(余光中)、《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祖國》(萊蒙托夫)、《黑人談河流》(休斯)共6首。全套教材共有中國新詩和外國詩17課23首,占全套教材課文總數的約1/10。與過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這套教材對中國新詩和外國詩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 與九年級上冊的中國新詩和外國詩單元一樣,這個單元的中國新詩和外國詩仍按主題編排,主題叫“土地情思”,其內涵是愛國思鄉。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來看,這個單元的重點,是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教學時應重視這一點。 從知識和能力這個維度來看,學習這幾首詩歌,要“關注詩中飽含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詩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要用形象思維,即使是有議論,一般也依賴于具體的形象。所以要特別注意這些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如艾青《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的“鳥”“土地”“河流”“黎明”,余光中《鄉愁》一詩中的“郵票”“船票”“墳墓”“海峽”,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詩中的“殘損的手掌”“廣大的土地”“長白山的雪峰”“黃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花”等,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一詩中“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等,詩人對每一個形象的選擇,都是為了服從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教學時要引領學生分析這些形象所表達的感情。其實,這里所謂的“形象”,在學術界叫做“意象”,意為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這里之所以沒有出現這個術語,主要是考慮這一專業術語比較抽象,不如用“形象”一詞易于理解。但“意象”一詞的內涵和特點,作為教師應該掌握。 古典詩詞中有名句,中國新詩和外國詩中也有名句。要讓學生找出這幾首詩中的名句反復品味并積累下來。如艾青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余光中的“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舒婷的“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休斯的“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等,都要細細揣摩,品出其中的滋味。 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應以師生的反復朗讀和教師的精彩賞析為主,這個單元也不例外。盡量避免泛泛的無目的無重點的討論,避免課上熱熱鬧鬧,結果收獲甚少。 單元結束時,可組織進行一次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新詩朗誦活動,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和詩歌欣賞水平。 如有條件,可聯系自讀課本中的一組詩來學習這個單元。這組詩有聞一多的《祈禱》、艾青的《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李廣田的《鄉愁》、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舒婷的《土地情詩》、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海子的《五月的麥地》、趙麗宏的《祖國啊》、余光中的《鄉愁四韻》、席慕蓉的《長城謠》、彭斯的《阿富頓河》、魯勃佐夫的《我寧靜的故鄉》、葉賽寧的《我又回到這里,回到親愛的家》等,它們多為名詩,都與愛國思鄉主題有關,思想內容好,藝術手法高,適合作為課內的閱讀延伸材料。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腳踏一方土》圍繞這個單元的閱讀主題而設計,從探究土地本義出發,挖掘土地背后的文化內涵。涉及地理、歷史、文學,活動多樣,內容豐富,有可選擇性,適合不同地區。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