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報人邵飄萍》教案
《報人邵飄萍》 一. 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理解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2、過程和方法:抓住文章中重要詞句的含義;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時聞要事,關心國家大事。二、課時安排:2課時三、教學過程與安排:第一課時(第十三周第3課時) 一、教學導入:在背誦古詩后,由上文內容引發的思考引入。二、展示目標:1、識記文中的規規矩矩、震撼、寬裕、簡陋等字詞和趨之若鶩等詞義2、了解人物評論(隨筆)的文體特點。 隨筆這類文章,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寫法上,它們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論性太強的闡釋,行文縝密而不失活潑,結構自由而不失謹嚴,因此,富有“理趣”是它們的突出特色。閱讀這類文章,要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和風格,提煉作者的主要觀點品位妙語佳句,還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寫隨筆就像與鄰家談心般輕松,沒有任何的負擔,沒有華麗的辭藻,嚴密的結構。隨筆的形式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也可以對同類事進行綜合議論。隨筆也不受字數的限制,短的幾十字,長的幾百字,篇幅長短皆由內容而定。
寫隨筆最重要的是要表達出寫作的意圖:或者是一種快樂的心情,或者是一點小感悟,或者是一個新觀點……總之,如同鄰家大嬸般親切與平易近人。
生活隨筆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觀點、新發現……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寬廣,時時處處事事都可以寫成文章。3、朗讀全文,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分析把握文章結構。三、預習檢測與字詞教學:1. 讀準下列字詞的拼音。 在學生交流預習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下列檢測晨曦xī 豪氣干gān 云 一世之梟xiāo 訪晤wù 拉攏lǒng 攻訐jié 聘pìn 請 觥gōng 籌交錯 酒意正酣hān 尋覓mì 心急如焚fén 2、解釋下列詞語的含義。豪氣干云:豪邁的氣概直上云霄。干:觸犯,接觸。一世之梟(xiāo):做了一輩子梟雄。比喻兇狠惡毒的人。會晤:會面,會見。旁敲側擊:比喻說話或寫文章不從正面直接說明。而從側面曲折表達。親離眾叛:親信背離,眾人反對。形容十分孤立。采訪必工:必定采訪得精巧到位。工,精密,巧妙。有干時忌:觸犯當時禁忌的。觥籌交錯: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攻訐:揭發別人的過失或陰私而加以攻擊。3.介紹人物評論的文體特點四、課文內容學習。1、分別指名多位學生高聲朗讀全文。注意不要錯讀和漏讀。2、引導學生談談讀了文章的感受, 在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叫3—5名學生進行全班交流。3、教師評點并明確: 《報人邵飄萍》是一篇人物評論或稱人物隨筆。作者記敘了現代著名記者邵飄萍作為報人的那種勇敢、機智以及面臨死亡時的錚錚鐵骨。目的是讓讀者對新聞從業人員的人格操守和業務素質有所了解。1、 再讀全文,理清文章的結構: 在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叫3—5名學生進行全班交流。第一部分:(1--4)描述邵飄萍從容就義的場面,揭示了他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初步展示了一個敢于直言、不畏犧牲的記者形象。 第二部分:(5--10)通過兩件事來寫邵飄萍的種種特點,贊美他具有記者中最高的職業水準。 a(5)總述邵飄萍具有代表記者中最高的職業水準。領起下文。 b(6—7)舉例說明他具有報人的勇敢和智慧。 c(8)以他人的評價來說明邵飄萍具有代表記者的敏感和正直。 d(9--10)舉例來說明他的智慧。 第三部分(11--14)寫邵飄萍對于記者的要求以及他被處死的真正原因。2、 文章主旨: 在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叫3—5名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本文通過對邵飄萍笑對死亡和他如何獲取新聞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現了作為報人的邵飄萍是勇敢、機敏、正直以及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性格和品格。6、小結此講:五、當堂檢測:1、仿照例句,請寫一個句子。 母愛是人生的一首歌:責備是低音,呵護是高音,牽掛思念是母愛的主旋律。 [提示:可以把知識、友誼、青春等作為寫的對象] 2、根據提供的情境,按要求答題。 初三某班同學就“開卷是否有益”進行著熱烈的辯論。正方主辯圍繞“開卷有益”的觀點進行了論辯。假若你是反方主辯,那么,你確立的觀點應該是“ ”,請圍繞你的觀點寫出兩條理由。 ⑴ ⑵ 當你接過正方話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在闡述觀點前應該有幾句恰當的話,這幾句話應是: 六、作業布置:1、 抄寫字詞和解釋(屏幕展示部分)。 2、《練習冊》54頁1—3題。七、板書設計第一部分:(1--4)從容就義------------敢于直言、不畏犧牲 第二部分:(5--10)兩件事-------------最高的職業水準 a(5)總述---------領起下文。 b(6—7)舉例說明勇敢和智慧。 c(8)評價說明敏感和正直。 d(9--10)舉例說明他的智慧。 第三部分(11--14)對記者的要求-------被處死原因。八、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