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聽書》課堂實錄及評說
生:通過眼睛寫她的氣質。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句:“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師:你覺得這句話好在哪里?
生:用博喻描繪王小玉眼睛之美,體現她的氣質。
師:不過,用這一連串的比喻是不是嫌 唆了些?寫一句“眼如秋水”不行嗎?
(學生七嘴八舌,有說“行”也有說“不行”的。教師指定—學生回答。)
生①:我覺得可以寫簡單些,不是說簡潔是一種境界嗎?“眼如秋水”已經寫出了王小玉眼睛的美,后面就不必再重復了。
師:你認為后面幾句是畫蛇添足?(該生點頭。教師又請另一位學生發言)你的看法呢?
生②:我說不準。不過,既然劉鶚是大文學家,我想他的文章一定不會有問題吧?
(學生大笑,該生有些難為情。教師示意學生安靜下來。)
師:你這種猜想有一定道理,文學大師筆下確實不會有太多問題。但猜測是沒有說服力的,我們必須從語句本身去找根據。剛才有同學說這是一組博喻,請你說說比喻的基本特征。
生:本體和喻體之間有相似點。
師:秋水與眼睛的相似處在哪里?
生:(頓悟)這句話是用秋水比喻眼睛的清澈純凈。
師:(追問)那么,“寒星”有何特征?
生:非常明亮!
師:“寶珠”呢?
生:有美麗的光澤。
師:“白水銀里養著兩丸黑水銀”呢?
生:黑白分明。
師:僅此而已?
生:(補充)圓潤靈動。
師:分析得多好啊!(面向①)請你把他(指生②)剛才的分析綜合一下好嗎?
生①:這雙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純凈,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樣晶瑩明亮,像寶石一樣閃爍著美麗動人的光澤,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銀中的黑水銀一樣圓潤靈動。
師:你還認定后面幾個比喻是蛇足嗎?
生①:(笑)這幾個比喻各自側重一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不能算蛇足。
師:是呵,作者用一組比喻把一雙眼睛描寫得如此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動人的眼晴是最美的風景。但是,本文中最美的還得算那動人的演唱。劉鶚用了兩大段來描寫這精妙絕倫的表演,請大家細讀這兩段文字并思考:1.演唱可分為幾個環節?2.作者是如何描寫空靈飄忽的音樂的?
(學生認真讀書、思考,偶有小聲討論,教師巡視指點。)
生: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王小玉的演唱可分為六個環節:起初低唱,接著高歌,然后降調回旋,回旋后越來越低直至聲音休止,短暫的沉寂之后突然爆發,最后人弦俱寂,表演結束。
(教師根據學生敘述板書音樂發展示意圖。參見文后板書。)
師:概括得很好,請坐。(另指定一學生。)在這些環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有哪些?請按文章列舉。
生:我覺得“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一句特別生動。
師:這是從什么角度來寫音樂?
生:(沉思片刻)從聽眾的生理感受角度。
師:不錯,入耳動聽的音樂,常常使人身心俱泰。順便問一句,這句話若能換個標點,層次似乎更清楚,能找出來嗎?
生:(略一思索,隨即搶答)“伏貼”后改分號!
師:為什么?
生:這是一個并列復句。前一分句寫五臟六腑伏貼,后一分句寫全身毛孔暢快。用了分號層次更分明。
師:是呵,讀書作文理應一絲不茍,這種認真也應落實到標點上。(一學生舉手發言)
生:第二環節中,形容歌聲越唱越高時,用“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我覺得特別傳神。我好像看到那根細細的鋼絲筆直地竄向天空,覺得那聲音果然高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