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案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采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并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
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并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于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系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