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是作者為批駁“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有些人散布對抗戰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的錯誤論調,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寫的。文章抓住敵論據不能證明敵論點為“突破口”,采用反駁對方論證的方法,通過正面立論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手法,一舉擊中要害,反駁強勁有力。論證思路上采用揭示對方謬誤、直接反駁、間接反駁、作出結論的順序逐層推進,語言具有辛辣的諷刺特色。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著重學習作者分析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由于本文是一篇采用駁論的論證方式的議論文,因而要結合學習駁論文的有關知識來閱讀、理解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對本文語言的諷刺特色也應注意分析、體會。
(三)審美鑒賞
涵蘊豐富的標題
魯迅的文章向來注重文題的推敲,本文標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呈現在文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閱讀欲望。另外,采用問句的形式,懸而不論,也很巧妙。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顯得太白,缺少張力;現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甚至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的內容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實在是蘊涵豐富。
(四)重難點突破
1.本文要批駁的錯誤論調是什么?文章是怎樣提出要批駁的錯誤論點的?
【析】本題既是訓練學生從語段中歸納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也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學習駁論文,批駁敵論證的方法。
【參考答案】錯誤論調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從公開的文字的三個階段談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國聯”,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由此亮出批駁的靶子——“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2.本文是以什么為批駁的“突破口”的?對此,作者怎樣進行批駁的?
【析】此思考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本文所采用的“駁論證”的駁論方法,并分析領會作者是怎樣在直接批駁了對方論證的基礎上駁倒錯誤論點的。
【參考答題】本文以批駁敵論證為“突破口”進行批駁。作者在第1節文字中,反復承認“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先確認敵論據的真實性,但這真實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為后文的駁論證奠定了基礎。議論語句“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用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明確揭示了敵論證以偏概全的毛病。
文章直接批駁敵論的方法是:(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這些批駁證明中國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從而駁倒了敵論證。
3.作者是怎樣提出并論證自己的正面論點從而間接反駁了敵論點的?
【析】此題直接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寫法。從深層次上來說,是啟發學生論事說理從不同角度多側面的展開,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辯證性能力。
【參考答案】文中第6節作者提出:“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正面樹立起自己的論點,與敵論點針鋒相對。接著,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