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生·教學設計
生2: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就像是一步一步攀登高塔一樣。 師:不錯,語言很簡練。可是,勃蘭兌斯卻用了好幾個自然段來敘述,用了幾段呢? (學生瀏覽課文,然后回答) 生3:勃蘭兌斯一共用了四個自然段。 師:剛才那位同學只用了一句話就把這個事情說得比較明白了,勃蘭兌斯為何要用四個自然段呢? 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生4:四個自然段盡管都在寫人類攀登高塔的情景,但各有側重。 師:好!說說看。 生4(繼續說):第一自然段是說人類攀登高塔的總的情況“它至多不過有一百來級”,“一個人一旦達到它的頂端,就會掉下來摔得粉身碎骨。” 生5:第二自然段談的是人類在攀登時的心理活動,先易后難,“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新鮮而且留戀,到最后則缺乏新鮮感,不再留戀什么了。 生6:第三自然段好像是在談攀登時的一種情感體驗,表現人類對生命的珍惜。 師:“情感體驗”一語用得好!接著說。 生6:第四段帶有總結的意思在里面。“從精神上來說,他們是停留在同一個地方”,這是不是說,人的一生盡管千差萬別,但人的精神世界卻有一致性呢? 師:你說得很好,理解也不錯,那么你同意勃蘭兌斯的比喻嗎? 生6(繼續說):同意,他將人生比喻成攀登高塔,且先易后難,就像我們一樣,小學六年級都很輕松,現在到了初三,壓力越來越大,好像生活得很艱難似的。(學生笑) 師:哦!(老師也微笑著說)你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呢! 生7:我不同意勃蘭兌斯對老年人的看法:“目光已不大能區別事物”,“每一級上似乎也難以再有任何值得留戀的東西”。我覺得老年人生活積累豐富了,能更容易區別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質,老年人也更加珍惜生命。 師:說得很好。其實,我也不同意勃蘭兌斯的這種說法。這只是作者一家的觀點,他強調的是老年人的弱點、缺點,而對老年人的心理意識、洞察力卻忽略了,其實多數老年人更留戀生命呢! 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不盲從作者的觀點,大膽質疑,勇敢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生8:我認為他把人生比做高塔,更符合大多數人的看法。 師:你說說看。 生8:好像是哪位名人說過,只有不畏勞苦,不斷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師: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在這一點上,勃蘭兌斯與馬克思有很相似的看法。 合作探究 師:勃蘭兌斯不僅僅是把人生比做高塔,他還將人生比作什么呢? 生1:他還將人生比作“地洞”。 師:他是怎樣把人生比作“地洞”的呢? 生1:他將人生比作地洞,洞越深,人生越精彩,反之,人生就沒有多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