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九年級文言文專題復習資料
順境也能成才:我們知道,農作物生長在肥沃的土壤里,給予水分,給予營養,它們就能茁壯成長,春花而秋實。如果它們生長在貧瘠干旱的土地里,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再拿航行來說吧,如果我們乘船順風而去,那么我們一定能平安的到達彼岸。如果我們迎逆風惡浪而上,也許還未到達彼岸,我們已葬身魚腹了。所以說,順境是成才最有利的條件。
“兵家兒早識刀槍”這句俗語,說明了良好的家庭環境可以造就人才。梅蘭芳是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他的兒子梅保久在父親的影響下,也成為現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居里夫婦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女兒、女婿在他們的熏陶下,也成為杰出的物理學家,為科學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什么現在農村學生大批涌入城市名校來求學?就是因為城市的教學環境好,教學設備先進,教學水平高,使學生們能更好的接受良好的教育,打好成才的基礎。由此可見,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一個人的成才過程中起著何等重要的作用。
3、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長短錯落,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你以選文第②段為例加以具體分析。
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領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構成一組排比,讀起來一句緊似一句,非常有氣勢;且這組句子句式較整齊,以短句為主,和前后較長的句子搭配起來,使全段句式富于變化,讀來節奏感很強。
4.聯系自身的實際,談談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憂患意識。
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要時時提醒自己勤奮學習,努力拼搏,積極進取,與是俱進,否則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開始就列舉了六個著名歷史人物的事例,這對闡明觀點有什么作用?
這六個事例很好的支撐了其后的論證。
《魚我所欲也》
一、[作品簡介]《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二、詞語積累
[注音]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通“向”,從前。
[重點詞解釋]
1、故不為茍得: 茍且取得 (這里是“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2、故患有所不辟也: 禍患,災難 “辟”通“避”,躲避
3、賢者能勿喪耳: 有道德的人 不丟掉
4、一簞食: 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5、蹴爾而與之: 用腳踢
6、乞人不屑也: 因輕視而不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