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
18)懼有伏焉 伏:埋伏
19)望其旗靡 靡:倒下
5.學生復述課文大意:魯莊公十年春,齊國進攻魯國。曹劌請求魯莊公接見,詢問備戰情況,并隨同莊公參戰。魯國大獲全勝。曹劌為魯莊公解釋取勝的原因。
三、研讀課文第一段,指導背誦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小組合作,討論學習:
1、“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
“伐”是“攻打”的意思。
補充歷史背景:春秋時期,齊強魯弱。齊襄公在位時做了不少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軍隊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小白搶先趕回,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立即派兵攻打護送公子糾的齊國的軍隊。魯軍被打敗,公子糾被逼死。齊桓公依然懷恨在心,以魯國參與了齊國內政為由,于第二年(公元前684),即魯莊公十年的春天,再次興兵攻打魯國,戰于長勺。
2、“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員,此處借指有權位的人。
3、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么?
①齊師伐我,公將戰。
②肉食著鄙,未能遠謀。
4、鄉人勸阻,對表現曹劌的思想品質有什么作用?
鄉人勸阻,對表現曹劌起反襯作用。表現曹劌對國事的關心、對當時形勢的洞察力、尤其對魯莊公的政治能力、對魯國戰前政治準備的憂慮,這些表現了曹劌的愛國熱情。反映曹劌身份卑微卻能關心國家大事,為國事深謀遠慮的品質。
這也是一個小插敘,使故事一開始就橫生波瀾。
5、魯莊公認為戰前需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曹劌是如何評價魯國的戰前準備的?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于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的評價:
明確:對于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補充介紹:當時沒有常備軍,有了戰爭,由國君任統帥,貴族任各級軍官,而士兵則臨時從奴隸中征集。曹劌說的“民弗從也”就是指這種征集工作來說的。并且,春秋時期,“人”一般指貴族或有地位的人,“民”指奴隸和普通百姓。曹劌認為你的小的恩惠只贏得近臣的擁護,老百姓不會跟從你的。)
對于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請同學們注意:“福”是名詞,在這里作動詞用,是“保佑”的意思。)
對于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可以”應譯為“可以憑借”,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6、為什么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魯莊公借小惠贏得近臣的擁護,借小信贏得神靈的保護,這兩點都被曹劌否定。在曹劌的啟發下,莊公終于認識到人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實實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