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與智慧》教學設計
1.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很驕做,自以為天下無敵。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那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他年紀雖高,打仗仍然很有辦法,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布“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頭牛,但見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連聲夸獎他的好技術。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這樣,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結構。開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頭一頭全牛;現在,我看到的卻沒有一頭全牛了。哪里是關節?哪里有經絡?從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數。因此,我這把刀雖然已經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幾千頭牛。但是還同新刀一樣鋒利。
3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泵绹浾咭宦牐D時啞口無言。
我們班同學表達能力真強,不僅講了故事,還談了自己的感悟。現在老師讓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請你任選兩人為一組,探究他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二、初讀課文,理解內容
1.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連貫。
提醒學生生字新詞:寸積銖累、矻矻窮年、探驪得珠、遠瞻、融會貫通、兩腳書櫥、浮光掠影
2.請同學朗讀課文,讀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學問和智慧之間關系的語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并能結合文章內容簡單說說理由。
[參考:6句。最后一句!璢
三、再讀課文,理清結構。
根據以上關鍵語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論述結構,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觀點的?
[參考:全文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說學問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為第二部分,論述學問與智慧的關系,學問離不開智慧,智慧也離不開學問,二者相輔為用,只會顯得更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歸納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視問題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確的觀點,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
四、細讀課文,學習方法。
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作者運用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材料,細讀課文,在文中勾畫批注:
1、文中舉了許多例子,請簡潔地概括出來,說說其作用。
2、請從文章中找出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品讀這些語句,說說其論證目的,有何妙處。
[參考:文中給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顯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過具體的例子,有力的證明了自己的正確看法;通過正面說理和反面說理的比較,突出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