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
基本構想:1、 感受“那樹”的形象。了解大樹的歷史、大樹的外表、大樹的貢獻、大樹的命運,并由此引發自己的思考。
2、 領悟深沉的情感、深刻的主題。從文字表面讀,作者是在表達對大樹命運的痛悼哀憐;深入研讀,更多的是對人類科技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人類的文明與文明帶來的負面影響等矛盾的思考。但是,這種思考卻是非常含蓄地流淌在文字底層的,需要引導學生透過那些具體描寫性的文字去領會,去思考。
3、 重視語言學習,品味作者含蓄而有節制的、不動聲色的語言表達方式,探究一些哲理性句子的深刻意味。
教學設計:
一、 導入:
大家在讀文學作品時,更喜歡讀喜劇作品還是悲劇作品?可以舉例來說說嗎?(讓同學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錯,喜劇帶給我們的是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自然會受到大家歡迎,而且,我相信每個同學都會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上演的也是一幕幕的喜劇,這樣,生活該有多么美好幸福啊!但是,不容否認的是,“悲劇”所帶來的震撼、思考和啟發卻要比喜劇大得多、多得多。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那樹》,寫的就是一棵大樹的悲劇命運。(出示課題)
二、 結合預習中搜集到的資料,介紹作者王鼎鈞。
三、 整體感知:
1、根據初讀的體驗,說說對大樹的印象。
句式:“這是一棵 的大樹,因為課文第 段中這樣說‘ ………… ’。”
提示:可以從大樹的歷史、外形特點、價值、品格、命運等方面去思考。
2、 你能不能從課文中讀出作者對大樹的感情?舉一、二個句子來印證。
四、 自主探究:
1、不管遭遇如何,在樹的一生中,有一點一直沒變,是什么?這一點有沒有讓你聯想到了一些人或事?
2、作者為什么要一再寫到它的“綠”、“照舊綠”、“綠著生,綠著死”呢?
五、再讀課文,理解主題:
1、 你認為作者希望借這棵大樹的命運表達什么樣的主題呢?
2、在大家自由發表看法的基礎上,幻燈片出示三種“解讀”,說說你認同哪一種?
①大樹的命運引發了作者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他認為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人類的發展不應該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人教社《教師用書》
②王鼎鈞的《那樹》,庇蔭人類、護衛大地,可其后卻被人類基于私利考量,落得砍伐殆盡的下場,表面看來固然是老樹一生實際的寫照,但響應到人類社會,老樹的堅固穩定,何嘗不是傳統文化根深葉茂的表征?奈何時移事遷,在西風東漸、國人盲目崇洋的心態下,傳統文化亦不免于被折枝刨根、砍伐殆盡的命運。
——中國臺灣《國文教學手冊》
③沉郁頓挫,蒼涼老辣,這就是王鼎鈞,凜然令人想起周鼎漢碑。我猜想他必定清癯枯勁,像深秋原野一棵怒爪攫空的老樹,離開大陸固然身不由己,活在孤島更是生不逢時,七跌八撞,遍體鱗傷,拼命死走,唯恐走死,因為憤懣,所以寡合,于是出走,終于旅美。“人言落日是天涯,望盡天涯不見家”;萬里外寂寞鄉落日樓頭孤鴻聲里更加想念他的楊柳依依桃花灼灼的中國,禁不住寄那樹長嘆:啊,“故鄉要你離它越遠它才越真實,你閉目不看才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