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樹》教案
教學過程
反思
師:這是從我生活的那個城市拍攝的一張照片。這是一棵生機蓬勃的古樟樹。它在這個地方生長了幾百年,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樹下”。人們珍愛這棵古樹,保護這棵古樹,欣賞這棵古樹。樹的下面也早已鋪成了寬敞的柏油馬路,它寧靜而安詳地站在這現代化都市的繁華里,站出了一道無比靚麗的風景,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美的贊歌。這是一棵幸運的樹,也是一棵幸福的樹。今天,我要和同學們一起讀解卻是另一棵樹——那樹,那樹的命運又如何呢?是一樣地令人羨慕呢,還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首先我想問同學們:那樹,曾經是怎樣一棵樹?
同學們聽了這個問題,目光會落在哪幾個自然段?
生(各自):一到五自然段
師:同學們讀一下一到五自然段,然后用幾個詞語概括,那樹是一棵怎樣的樹?
生:讀
生1(回答):那是一棵堅固的大樹,“有籠起的枝和縱裂的紋,像生鐵鑄就的”。還是一棵老樹,“露出老態”。
生2:“樹頂像炸開的煙火一樣繁密”,茂盛。
生3:被人欣賞和崇拜。
師:給人帶來蔭蔽(生“蔭”錯讀,師糾正。)
師:它是一棵這么古老的,堅固的,茂盛的,給人帶來蔭蔽的樹,那么這棵樹最后怎么了?它是怎樣被殺的呢?
生:(雜說)
師:大家把眼光落在了課文的哪一部分?
生:九到十二段
師:老師讀一下這一部分,一邊聽一邊感受:這一部分中最讓你感慨萬千的一句話。(配音朗讀)沉默一段
生4:“這就是落幕了,他們來參加樹的葬禮”,螞蟻尚且有情,何況人呢。
生5:“那樹僅僅在倒地時呻吟了一聲”,樹曾經給人們帶來過蔭蔽,到死的那一刻還沒有任何抱怨。
生6:“掃到樹根,他們圍著年輪站定,看一圈又一圈的風雨圖,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每一個黑斗士,——”螻蟻尚且有情,可人卻這么冷漠
師:人無情表現在哪里?
生6:大樹經歷這么多風霜雨雪甚至遭了這么一個結果,人們沒有表示任何同情,卻在為自已的利益考慮。
師:他們怎么說?
生6:說估計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材。
師:把兩句話比較起來讀,也是一種很多的方法。
生7:(用文中的若干句話)樹記錄了一代又一代,給一代又一代帶來蔭蔽,可是人們殺死了他,他死了之后,沒有人對他有所紀念。
師:這個同學聯系了前面的幾段文字,也很好。
生8:“切斷了所有的動脈靜脈”,表現了人的無情。
師:同學們能不能讀一下這句話(一整句),把人的無情讀出來。
生9:讀
師:點評,糾正“劊”的讀音,“切斷”一句讀得有力 。
生:集讀一遍。
師:這是最后把樹挖走的部分,人殺樹用了幾個步驟?
生10:兩步
生10:先砍斷,兩個星期后挖走“于是這一天來了,電鋸從樹的踝骨跤下去,嚼碎,灑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尸體的肢解和搬運連夜完成”
師:那么加上前面挖走的部分,一共是三個步驟,老師對這三個步驟自已也寫了三小段文字,同學們比較一下,兩組語言有什么不同?
生11:兩組文字比較起來,我覺得原文更能表現人的冷漠無情。
師:你覺得哪幾個詞特別能表現這種冷漠無情。
生11:咬。嚼。撒,白森森的骨粉。肢解。割下。切斷。劊子手
師:作者為什么要把砍一棵樹寫得像一場屠殺一樣呢?
生12:因為寫更能表現出作者對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