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3.誦讀感知,整體把握
(1)范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后學生自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詞語含義。
(投影)
注音。
差( )使 奔喪( ) 狼藉( ) 簌( )
蹣跚( ) 躊躇( ) 腐 拭( )
頹( ) 舉箸( ) 瑣屑( )
結合注釋,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狼藉:亂七八糟的樣子。
慘淡:凄慘暗淡,不景氣。
勾留:短時間停留。
典質:(把財產、衣物)典當、抵押出去。典,當。質,抵押。
蹣跚: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躊躇:猶豫。
頹唐:衰頹敗落。
觸目傷懷:看到(家庭敗落的情況)心里感到悲傷。懷,心。
不能自已: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積聚在心里。
(2)學生放聲朗讀,圈點勾畫出文中最感動自己的地方,并作簡明點評。
思考、討論:
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從正面著筆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選取了對兒子來說再平常、再熟悉不過的“背影”為表現角度,為什么車站送行父親的背影竟使兒子感動得流淚?
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畫出文中四次寫背影的文字,這表現了父子間什么樣的感情?
找出文中四次描寫“我”的眼淚的語句,體會眼淚與父親背影的聯系。
本文是通過“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愛子之情的,文章的2、3語段與此有什么關系呢?
課文4、5語段中所寫的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細心關照?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這一次”是在家境慘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親的“背影”,作者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抒發特定環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也正因為作品寫的是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間相愛相憐,字里行間有淡淡的哀愁,顯得更加真摯動人。
四次寫背影的文字:
a.“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開篇點題,不僅是采用破題法,而且是表達了兒子對父親深厚的真摯的愛。一個副詞“最”表示了印象深刻之極。
b.“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雖是素描式的簡單勾勒,形象卻異常鮮明。表現了父親愛兒子的深厚感情。
c.“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父親離開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寫,由近而遠,由顯而隱,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表現出這樣的感情:為父愛感動得情不能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戀、惆悵,想到父親前程艱難,又格外悲憫、辛酸。
d.“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迭印在結尾的大特寫,照應了開頭,總結了全篇。“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劉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