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朱自清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通過語言描寫、動作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從題材選取、表達方式、寫作意圖等方面,體會人物的感情,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
3.結合課文反映的現實,理解中國式的父愛,樹立知恩、感恩、報恩的思想。
【課文提示】 1.朱自清是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在清華任教時,曾參加學生游行,寫文章控訴反動派暴行。抗戰后期,他拒絕到蔣介石政府做官。李公樸、聞一多被反動派暗殺后,他冒險參加追悼會。他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簽名,臨終囑咐家屬:“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面粉”,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稱贊朱自清:“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 2.《背影》是一篇語言樸素、情味深厚的散文,寫出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我”對父親感激之情。 【正音正字】寫出下列漢字的拼音,記住每個字的書寫要點: 差(使)chāi 藉jí (奔)喪sāng 簌sù 躊躇chóuchú 迂yū 柵zhà 蹣跚pánshān 頹tuí 瑣屑suǒxiè 箸zhù 【積累詞語】找出文章中的成語和好詞語,并認真抄寫: 禍不單行 滿院狼藉 天無絕人之路 來來往往 東奔西走 一日不如一日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發之于外 不同往日 大去之期【朗讀課文】 1. 文章中的“背影”是誰的?是什么時候的“背影”?它有什么特點?父親翻越鐵道為“我”買橘子時,“我”見到他的背影。這個“背影”的特點是“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 2. 本文的“背影”有什么作用?父親的“背影”是作者著力刻畫的對象。為了寫好“背影”,作者對背影作筆墨酣暢的細節描寫,還以“背影”為中心,前后安排了許多巧妙的襯托與鋪墊。這一點,從文章的結構上,也可以看出來。【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2、3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4、5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6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寫別后的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父之情。【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通過圖書館、因特網,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第二、三課時【朗讀課文】細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課文】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1段,寫對父親的思念,從“不相見”到“不能忘”,引出對“背影”的回憶。“背影”開篇點題,使一種濃重的感情氣氛籠罩全文。 2-6段,回憶往事,寫出背影。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寫了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分手、車站送別、父親買橘等幾件事。 第2段,寫徐州見父。在簡潔的敘事中,表現了父子悲、愁、急、苦的心情: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真是“禍不單行”,百感交集,寫出境遇悲慘;“滿院狼藉”,“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觸景生情。家境如此凄苦,父親卻用“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來寬慰兒子。這里可見父親的愛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