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第3段,寫回家奔喪。“變賣典質,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舊帳剛還,又添新債,而且父親又在賦閑,真是苦不堪言。“家中光景很是慘淡”,寫出景況愁苦;“喪事完畢,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念書”,各奔前程,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寫出情勢很急迫。 以上兩段,既是寫實,概括家庭的不幸;又是交代社會背景,讓人了解當時的現實。抒寫中透露一種凄涼的氣氛,為全文定下了凄苦的基調。它們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4段,寫南京分手。在南京的“游逛”一筆帶過,是因為它與本文的立意沒有什么關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這“事忙”和“說定”,表明父親確有難處,經考慮才決定不送。并且做了細致安排。“但他終于不放心”,兩番“躊躇”,又轉到“自己去送”。這里的“躊躇”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有父親難言的隱衷,有對兒子體貼入微的關愛,有依依不舍的別情離緒。從中再見父親愛子之心,也為下文描述父親背影作了有力鋪墊。 第5段,寫車站送別。作者緊緊抓住父親的一系列動態:看(看行李)、講(講價錢)、送(送我上車)、揀(揀定靠車門的椅子)、囑(囑我路上小心)、托(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既寫出父親經濟拮據的處境,又表現父親不辭辛苦,不厭其煩,事事都要替兒子安排好的心情。兩個“忙著”寫出父親對我的愛很迫切,很主動,惟恐有一點怠慢。“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寫出父親的細心和對我的關心。“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寫出父親的周到和對我不放心。這些語句再次表現父親愛子之心。“聰明過分”,是作者自責不體諒、不理解父親對自己的愛,說明當時感情淺薄,自以為是。“唉”的一聲感嘆,是作者自悔,加深了感情的濃度,襯托了父親的形象,也表達了對父親的愛。“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是自嘆,真正是意思是:當時真糊涂、愚蠢。文章至此,憂思綿綿,使父子之愛,愈益濃烈。這一層為寫“背影”積蓄了豐富的感情。文章至此,是層層鋪墊,感情積蓄飽滿,自然引出背影。 第6段,寫父親買橘。這是文章的高潮,也是學習的重點。作者從父親的服飾、動作、神態諸方面,著力刻畫了父親的背影。“我”平平常常地說一句:“爸爸,你走吧。”說明在此之前,父親對我的關心,在我心中并未激起波瀾。父親沒理我,反而覺得還缺些什么,提出去買些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寫出父親對我的體貼,對我不放心,怕有意外。父親堅持自己去買橘子,“我”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父親的背影上,感情也隨之產生飛躍。作者先寫父親的服裝,勾畫一個大體的外貌;然后寫他的動作,用了許多動詞。文章寫父親“黑布小帽”“黑布大馬褂”,它們不僅表明作者目光專注,而且有郁悶之感:“黑”說明父親有孝在身;“布”,表明家境慘淡。從車上走到鐵道邊,只寫了“慢慢探身下去”,“探”是動詞,寫得很準確。接著寫他怎樣爬上去,兩手的動作用一個“攀”,顯示那高度讓父親爬的很吃力;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把爬的動作寫得更細致,并點出他爬得很困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作者寫父親過鐵道時的一系列動作:走、探、穿、爬、攀、縮、傾,以及“蹣跚”的樣子和“努力”的神態。這些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構成了一個動態的過程,能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使人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這些動作描寫可聯想到處在逆境中的父親在人生道路上的掙扎。“蹣跚”和“慢慢”呼應,“尚不大難”和“就不容易了”呼應,突出了父親年邁體弱,力不從心,他過爬月臺非常艱難。“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寫出我被感動了。這里表面上是形象描寫,實際上滲透了人物的精神;表面上是淡淡的敘述,實際上含蓄地表達了對父親深深的愛。而流淚則激化了這種情緒,是文章思想感情的凝結點,也必定引起讀者的共鳴。“我趕緊去攙他”,表現了我對父親的真摯的、情不自禁的愛。“趕緊”突出了攙扶動作的快,表現了“我”思想感情的轉變,以及對父親的肅然起敬之情。父親回來時,“撲撲身上的泥土”補寫過鐵道的艱難。“心里很輕松似的”,“似的”表明這“輕松”是假裝的,故意做出來的,是對兒子的安慰,其實并不輕松。這與后面父親分別時說的幾句話一樣,令人感到父親強忍著離別的愁苦,滲透著對兒子的深深的愛。“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說明父親很普通,這種父愛,存于民眾之中,源于民族傳統。“我的眼淚又來了”,是因為感到父親對“我”的深厚的、無微不至的愛;“又”字,與“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