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10. 為什么作者讀了父親的信后,眼前會出現父親的“背影”? 父親爬上月臺的“背影”,展現了一個盡心盡職的父親形象。這個“背影”凝聚父親對兒子的深沉的愛,使兒子既感激,又為自己的無知而不安,它已經成為感知父恩的具象,并深深地銘記在心。因此,讀了父親的信,感恩的具象自然而生,眼前再次出現父親的背影。11. 從全文看,作者前后的心理有什么變化?起初對父愛不理解,相反覺得父親說話不大漂亮,甚至暗笑他的迂。到看到父親爬月臺的“背影”,漸漸理解到父親的厚愛。從此之后,作者對父親有一種感激之情。最后又為自己不能報恩而嘆息。簡而言之,作者敘述了自己的感情體驗,他的心理過程是:在父親面前無知地自以為是——“背影”使他知恩——感恩——不能報恩而嘆息。12. 從結構看,“背影”有什么作用?一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二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寫照。 三是作者感情的凝結點。 四是構思新穎,表達含蓄,令人聯想。13. 以《背影》為題,為什么比《車站惜別》之類好?①它極不尋常,是車站依依惜別中最動人的具象。 ②它是家境慘淡時,籠罩父親的陰影。 ③它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情實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而其它題目都比較寬泛。 )14. 本文的寫作特點有哪些?①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即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分別、望父買橘、回憶讀信、北京思父等,然而貫穿始終,時隱時現的一條主線則是“背影”。全文以此為中心展開:開頭設疑,點背影;中間敘事,引背影;望父買橘,寫背影;回敘往事,憶背影;結尾抒情,扣背影。 ②全文詳略得當,濃淡相宜。全文四次點背影,有詳有略。 ③文章運用白描手法,語言極簡練又極樸素自然,被稱做“白話美文”。如父親送別兒子時說的四句話,貌似簡單平淡,但細細品味,余味很濃,話中有豐富的“潛臺詞”,父親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父親內向的性格、父親對前途隱含的憂慮、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撫、兒子的無知和覺悟,都滲透在字里行間。15. 用一百字,寫出讓你感動的父母或師長的“背影”。【朗讀課文】【學習小結】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講究父慈子孝。《背影》中的父親,對一個20歲的兒子單獨坐火車仍放心不下,關懷備至。這種父愛,是中國式的、無微不至式的關愛。作者最終為自己未能報恩而嘆息,含蓄地表達了作為兒子應該盡孝的道理。父慈子孝,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學習本文仍有現實意義。【課外預習】 1. 讀一遍《秋天的懷念》,掃除文字障礙。 2. 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