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兒子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教師歸結行文脈絡,板書:
第一次是到徐州見著交卸了差使的父親,滿院狼藉,祖母去世,“眼淚”創造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第二次看見父親吃力地翻過鐵欄,買橘子時艱難的背影,感受到父親在自身處境極為困頓的情況下對兒子的厚愛,“眼淚”是對父親深深的理解。
第三次看見背影消失在人群里,“眼淚”是對父親的無限感激、依戀。
第四次讀信時的“眼淚”是對父親“大去之期不遠”的憂傷,對父親命運多舛的悲嘆,更是深切回憶。
課文正是通過“我”的眼淚與父親的背影的相互映襯,形象地表現出一種相互理解的父子深情。
課文第2、3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
課文4、5兩段體現父親對兒子細心關照的事情主要有:a.父親因為事忙,托人送“我”,他再三囑咐,甚是仔細;b.盡管有事,終于決定親自去送;c.給“我”揀定靠車門的一張椅子;d.囑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
e.又囑咐茶房好好照應“我”。父親的慈愛之心感人肺腑。
教師板書:事情經過 引出——背影
(3)學生自由朗讀,體會父子相愛相憐的深情。
4.揣摩品味,理解“背影”的特定環境
兩人一組,討論下列問題,然后參加全班交流。
(1)說說下列詞語的表達作用。
祖母死了,父親也失業了,作者為什么用“禍不單行”來形容這兩件事?
明確: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生。文中指父親遭遇雙重災禍,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喪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機,陷入了不堪承受的困境。
到徐州,為什么會見到“滿院狼藉”的景象?
明確:這是失業后凄涼情景的描繪,父親只能離開徐州,另謀生路。
“慘淡”一詞,除了表現經濟狀況的困窘,還描繪了怎樣的心境?
明確:心境也是慘淡、凄苦的。
(2)在“禍不單行”的日子里,父親承受著哪些痛苦?
明確:失去親人的悲痛,失業后經濟困窘的壓力,生計無著、前景暗淡的凄苦。
(3)“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父親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是為了寬慰兒子。
5.課堂練習
6.布置作業
(1)反復朗讀,體會課文抒發的感情。
(2)讀下邊短文,感受親情并回答問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重點研讀望父買橘,理解父子深情。揣摩品味文中關鍵性語句,體會平實質樸飽含深情的語言特色。
(二)教學步驟
1.檢查作業
選文《白雪塑像》雖語言平實卻富含情味,鼓勵學生談出閱讀感受,體味親情,激發愛心。
2.研讀“背影”描寫,理解父子深情
(1)教師范讀課文第六語段,學生勾畫出描寫父親穿戴和動作的詞語。然后合上課本,完成填充練習。
(投影)
我看見他戴著 ,穿著黑布 ,深青布 , 地走到鐵道邊,慢慢________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__________著上面,兩腳再向上________;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________,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教師引導學生品析詞句的表現力:寫看見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蹣跚”“慢慢探身”“攀”“縮”“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詞語表現出父親舉動艱難。寫他平地走路用“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從月臺下去,用“探”字動作寫得很準確。手的動作用一個“攀”字顯示了高度,攀的吃力可以想象;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把爬法寫得更細致。“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又點出爬的困難。動作描寫,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細膩而簡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