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知識梳理與歸納(語文版)
第三單元知識梳理與歸納同學們,第三單元的課文已經學完了,該如何對其進行歸納整合呢?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有的放矢
1、了解駁論文的特點。
2、領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現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獨特間接的方法。
3、體會駁論文犀利的語言。
4、體會駁論文論證嚴密、聯想豐富的特點。
5、學習辯論技巧,、訓練論辯能力。
二、積土成山
1、豐富的字詞
①生字:
慨(kǎi) 玄(xuán) 渺(miǎo) 仆(pú) 摧(cuī) 抹(mǒ) 搽(chá) 誆(kuānɡ)
宰(zǎi) 誣(wū) 刎(wěn) 篡(cuàn) 薊(jì) 稽(jī) 詔(zhào) 晏(yàn) 泮(pàn)
②生詞:
玄虛 渺茫 誆騙 慨嘆 地大物博 懷古傷今 埋頭苦干 為民請命 舍身求法 前仆后繼 誣蔑 脂粉 抹殺 自欺欺人 死心塌地 中興 典籍 殊不知 無稽 祠堂 造次 爵士 玲瓏 勢必 仆役 下馬威 前呼后擁疏忽 脆弱 深奧 疑慮
2、精彩的句子
①人人走橋,未必想到是什么橋。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這兩句話提醒人們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人,才真正能夠從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語句排列整齊,含義深刻,耐人尋味。
②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
再自夸,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駁的是一種悲觀論調。一開始就揭示對方的論點及其論據。指出這種悲觀論的要害是“以偏概全”。“總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是事實”“也是事實”“卻也是事實”“于是有人慨嘆曰”等語句,極富有嘲諷意味,極其簡練地勾勒出三種形象,三種臉譜,始而妄自尊大,繼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靈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襯,又從變化中顯出悲觀論者精神節節敗退,每況愈下。
③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這是一個真理。他們充滿自信力,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奮斗不息,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中堅力量,才能代表我們的民族。魯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簡練的文字,記載下他們的歷史功勛,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將“中國的脊梁”這個崇高的形象樹了起來。
④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品析: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不要被國民黨反動政客和御用文人的言論所欺騙,要掌握正確的分析方法,著眼于全體人民大眾,才能透過假象,識破反動派的欺騙宣傳,把握問題的實質。要看到人民大眾和革命力量不屈的斗爭和偉大的力量,信心百倍地去為民族的解放而奮斗。
這么美的一些句子,你不想自己試一試嗎?請做仿寫練習:
①仿照第①句話,完成仿句。
人人__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人人________,未必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