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4
最先與最后
魯 迅
《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于“不為最先,不恥最后”。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道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于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為人處世的金科了。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做發動戰爭的罪魁),“不為禍始”(不做制造災難的禍首),甚至于“不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做的。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從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后”,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敢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了,稱之曰傻子。對于鍥而不舍的人們也一樣。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仇隙的,然而也會因為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決勝地,其余的便松懈了。有幾個還失了走完預定圈數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后,卻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后”的緣故吧。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從之境!巴帘劳呓狻边@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后”的人的民族,無論什么事,怕總不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的競技者而肅然起敬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練習全解
一、作者反駁了“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這一觀點,在反駁時所說的“他信力”、“自欺力”分別指的是什么?是針對什么現象而言的?
作者所說的“他信力”指的是相信和依賴其他事物的思想和心態,“自欺力”指的是自己欺騙自己的思想和心態。前者是針對“兩年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后來“只希望著國聯”的現象而提出的,后者是針對這兩個現象和“現在改為一味求神拜佛”的現象提出的。應當注意的是,“他信力”的所指不包括“一味求神拜佛”這種現象,因此,當由前兩種現象改為第三種現象時,作者說“失掉了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這些現象都發生在“九一八事變”后,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和一些社會名流不是寄希望于中國人民,不是組織民眾抵抗侵略,而是寄希望于其他靠不住的東西和大搞迷信活動,因此作者批判這是“他信”和“自欺”。
二、作者提出:“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睆恼n文中找出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
作者對于自己提出的“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一觀點,在文章中提出的論據是“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和“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地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