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4
3.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整理出一份代表小組意見的材料,并選擇一名組員準備參加班級內的交流。
(這一環節重在讓學生思考、解釋、傾聽、綜合和分析,并領悟一些讀書的心得)
活動三:與書籍結伴而行
讀:小組成員以自主選擇或同伴推薦的形式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教師可建議學生選擇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書開展組內閱讀,以有利于產生共同的話題)
聽、說:與小組成員交流,報告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寫:撰寫關于讀書的作文(摘錄、體會、改寫、縮寫、部分內容擴寫、文章續寫等),重視學生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的表達,同時要求他們的作文在組內進行交流,并經過小組內1~2位組員的校訂(包括錯別字、詞語的使用、病句等的訂正,對文章構思、材料的選擇等的建議),并在文后簽下校閱同學的名字。
建立相對固定、較為長期的讀書小組:確定成員、擬訂保障制度。
(二)課堂活動部分
導入:flash音樂畫面──在悠揚舒緩的音樂聲中,顯示幾則關于“書”的名言:
我愛書,我常常站在書架前,這時我覺得我面前展開了一個廣闊的世界,一個浩瀚的海洋,一個蒼茫的宇宙。
──劉白羽
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
──高爾基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大地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
讀不同的書可以有不同的收獲:1.開卷有益;2.有益之書“多讀”“廣泛讀”。引用培根的《談讀書》中名言:照應此主題──喜好讀書,讀有益之書。
板塊一:名人與讀書
1.各小組展示活動成果:《名人讀書名言》集、手抄報、格言書簽等。
2.聽故事、說感受。(有可能的話,放錄音、看錄像;聽電臺、電視臺講名人讀書故事──了解故事,學習講故事的方法)
3.全班活動,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在班內交流,完后,請其他組學生談聽后感。形成班級的合作學習氛圍。(學生講一個關于名人讀書的故事,其他同學談自己的體會)
板塊二:讀書大家談
1.各小組派出同學闡釋對“怎樣處理流行作品與經典作品的關系?怎樣處理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的關系?如何看待網上閱讀?……”等問題的看法(可引證身邊名人的觀點),開展班級內的討論交流。
2.同學們向被邀請的教師或作家、計算機行業人員等,進行現場的訪談和咨詢,請他們談對以上問題的看法。
板塊三:我們怎樣讀書
1.小組讀書情況的調查報告。
2.讀書的故事(學生作文展示)。
3.好書推薦(兩分鐘口頭表達能力訓練)。
4.向同學推薦本組建立和擬建的中長期、相對固定的讀書機制。
小結:
小組活動小結:(同學的自評或互評)
商討如何進一步完善、展示學生成果:《名人讀書名言》集、手抄報、格言書簽等。
教師小結:
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度。
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
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創新精神的培養(有無創新措施)。
注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形成長期、相對固定的讀書機制。
第五單元單元說明
中學語文課本里選入古代長篇小說片段,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這類課文體制一般不大,而寫人物往往限于表現其性格特征的某一側面,故事幾乎全是圍繞著一件具體的事而逐步展開,有完整而生動的情節,從整體看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正因為有這些特點,再加上受課時的限制,教讀這類課文除了要簡略介紹原小說的梗概及交代故事來由而外,跟教讀短篇小說并無顯著的區別,簡言之,即“就文論文”,課堂教學內容不超出文本的范圍。這種情況相當普遍。這樣的教學方式,毋庸置疑,是完全合乎邏輯的,也能使學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