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詩》教案方案
(1)讀完這首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為什么?
(2)“月光流進門檻/我以為是陽光/開門,還是深夜。”第一節詩寫月光引發的錯覺,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說說你的理解。
明確: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敘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是詩人的主觀感受。用了這個“流”字,,使畫面富有動感,讓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詩的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這可能是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月光從字面上看是現實中的“陽光”,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詩的第三句,“開門,還是深夜”,這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是頗含深意的(因為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這句話是在另一層次上對現實的真實感受。
(3)第三節詩寫月光下眺望所見景物,你能用準確優美的語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嗎?試試看。
河岸被山影壓著
有星流過曠野去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明確:詩人獨自面對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來的人。這里用了“感覺到”這個詞,就使這句詩有了更深一層的含意:詩人是對于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里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 當時還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詩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斗的洗禮,但是整個中國還處在黑暗之中。最后兩句詩,作者盼望黎明以后發現夜還正深,這是冷靜和成熟的理智。
二、關于評論《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簡介作者
曾卓(1922— ),原名曾慶冠,當代詩人,其詩富于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2.解題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句話也是作者對詩歌的概括性的評價,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斗洗禮的詩人的純凈、樂觀的心。”
所謂意象,既指敘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
3.瀏覽全文,明確大意。
第一部分(1),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分(2—5),作者對詩歌的意境進行闡發,對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進行探索。
第三部分(6),寫作者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寧靜而深沉”的概括簡練而準確。
體現作者主要觀點的句子:“我歡喜這首小詩的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
4.賞析指導:曾卓對此詩的評價有什么獨到的體會和見解?首先,他指出“劃破夜空的流星,被風吹響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襯了夜的沉靜,又使夜有了動態感”,這里對“夜的沉靜”和“動態感”的評說,就是他的獨到的見解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