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詩》教案方案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而我們依然難忘那段沉重的歷史。在歷史課上,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少,今天,我們再通過誦讀詩歌《一個深夜的記憶》來緬懷那些戰斗在黑暗中的勇士們。
二、走近詩人:
1.魯藜(1914— ),福建省同安縣人。三歲隨家到越南僑居,1932年回國,同年參加革命,開始寫詩。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詩集有《醒來的時候》《鍛煉》等,解放后出版的詩集有《紅旗手》《星之歌》《時間之哥》《鵝毛集》《天青集》等,還發表過小說、寓言等作品。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2.曾卓(1902—),湖北黃陂人。1936年參加革命。當代詩人。其詩富于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視野開闊。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飽受憂患,但是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而是充滿激情,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代表作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為作者的扛鼎之作。
3.七月詩派
七月詩派是以文藝理論家胡風主編的《七月》(1937年9月創刊)和《希望》(1945年1月創刊)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而形成的一個現實主義抒情詩流派。它因《七月》雜志而得名。主要代表詩人有:魯藜、綠原、阿垅、曾卓、牛漢等。該詩派以胡風的文藝理論為依據,在創作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主張發揚“主觀戰斗精神”,要求作者“突進”到現實生活中去,并要表現出主觀的密切融合;他們強調藝術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詩人在生活中、斗爭中去發現詩意,創造美。這是七月詩人創作的共同出發點和美學標準。
三、誦讀品味
1、 音讀:朗讀釋義
掌握字詞:1.讀分析評論,掌握下列字詞。
曾卓zēng zhuó 魯藜lí 門檻kăn 曙光shŭ
乍然zhà 眺望tiào 籠罩lŏng zhào 山巒luán
曠野kuàng 弓弦xián 反襯chèn 洗禮
習慣 偏愛 敏感 純凈
先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然后邊朗讀邊嘗試分析詩句的含義,把行與行、節與節之間跳躍的空隙填補起來。
2.生動描繪
先請一位同學在理解詩歌含義的基礎上朗讀詩歌。
然后請同學們用生動的語言,把詩歌中描繪的形象、圖景表述出來。
(溫馨指津:從剛才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同學們用的語言很生動,也竭力將詩中的形象、圖景描繪出來了。不過,從大家剛才的評價中我們也發現,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描述雖生動,但似乎少了靈性,難以引起聽眾的共鳴。那么,原因何在呢?我想,這或許與同學們沒有考慮到詩歌的意境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