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談詩》教案方案
流星和風聲,一有形無聲,一有聲無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聯想豐富了詩的意境,使動者成為反襯夜的沉靜的參照物,而夜則因它們的存在而變得有動態感。
其次,在曾卓的筆下,“夜在沉靜中行進,黎明即將到來”,這是原詩在字面上沒有出現的意蘊,是曾卓對它的發揮想象。這個發揮可以說恰到好處,使詩的主題意蘊進一步深化了。
5.評論特點
⑴篇幅短小、結構嚴謹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文章的開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以及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后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簡練而準確地概括出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見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間幾段,都對詩歌的意境進行了闡發,探索了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同時又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為最后得出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見解獨到、新穎
這是一篇讀后感式的評論,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因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而寫的。“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愛”而把它作為議論的話題。這是所提到的偏愛,也許是出于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品味等,也許還包含了這首好詩被人忽略了的意味。從古到今,好詩被忽略的很多,問題是詩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詩。從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評論來看,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受到了他的重視。所以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見解,才是文學評論所追求的境界。
6.課后閱讀誦讀篇章中《鄉愁》一詩,學寫詩歌評論
參考:《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后,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
閱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于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后、后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復詠嘆,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于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回環往復,一唱一嘆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復,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采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中國臺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愿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三、板書設計:
寧靜——月光 沉睡 動中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