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說》教學設計
弛然而臥,熙熙而樂 嘩然而駭
后 死 先 死
對比、襯托
《捕蛇者說》教學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理解字詞句。
2.揣摩本文對比、襯托手法運用的藝術效果
3.能聯系相關背景了解故事,理解作品主題。
教材分析: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柳宗元謫居永州時所作。其時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多,貪官污
吏橫征暴斂,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悲慘境地。作者通過捕蛇人蔣氏口述悲慘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況,刻畫悍吏的兇暴,描繪捕蛇人的心態,最后點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題。學習這篇文章有助于我們了解中唐時期的社會狀況,認識封建社會殘酷的剝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難。
文章的題目中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議論,也可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這種文體比較注重文采。如捕蛇者自陳心曲一段,在寫悍吏橫暴和相鄰們在重賦下被迫逃亡、十室九空的情形時,大量使用駢句、對偶句和排比句,表現力特別強。全文偶句、散句交錯運用,間以排比等手法,形成一種整齊、錯綜之美。行文高度緊湊,語言精練,筆力遒勁,沉郁深厚,言真意切,實是不可多得的散文精品。因此,要反復誦讀,體會其語言之美。從全文內容來看,文章主要寫蔣氏與作者的談話,而開頭從“永州之野產異蛇”寫起,意在交代捕捉毒蛇的緣由。接著由捕蛇“當其租入”引出“專其利三世”的蔣氏,過渡非常自然。蔣氏哭訴的一段話,層次非常清晰。最后以即使死于捕蛇也不敢怨恨這個差使結束他的自述,回答了作者先前的“若毒之乎”的問話。文章的末尾一段作者聽了蔣氏的哭訴后的感慨和議論,用“賦斂之毒有甚是蛇”這個結論點明主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全文有敘有議,層層寫來,緊扣中心,結構安排十分精彩。因此,學習本文理清思路顯得非常重要,是文章學習的一個重點。從蔣氏的話中理解作品的主題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文章寫蔣氏的自述,自始至終采用了對比和襯托的手法。這是文章學習的又一重點。蔣氏從各個時期、各個角度將捕蛇的不幸和賦稅帶來的不幸加以比較:以他的“捕蛇獨存”和相鄰們“非死則徙”相對比;以他的“弛然而臥”與相鄰們備受悍吏襲擾相對比;以他“一歲之犯死者二”和相鄰們“旦旦有是”相對比,說明捕蛇之不幸,確實“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寫毒蛇之毒,正是為了襯托賦斂之毒;寫“一年之犯死者二”,“其余,則熙熙而樂”,正是為了襯托相鄰們在沉重的賦稅壓迫下更加痛苦的遭遇。因此,對比、襯托手法的表現力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教學設想:
本課的許多句式相似,內容理解難度也不大,所以擬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讀通、讀懂
課文,解釋詞義,翻譯句子。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寫作方法和作品主題。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介紹作者
2.通讀課文
二、文學常識簡介
1.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中進士,十四年(798年)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先后任集賢殿正字,藍田縣尉和監察御史里行(即見習御史)。唐順宗永貞元年(8XX年),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但這場改革僅歷時7個月就失敗了,王叔文被殺,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在當時是極荒僻落后的地區,司馬是刺史的助手,有職無權。柳宗元干了十年,后又被改派到柳州當刺史,政績顯著。但因長期內心抑郁,健康狀況惡化,終于病死在柳州,年僅4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