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分類例說與實戰(喻理詩)
2.在抒情之中蘊含道理。前文已經說到過“詩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蘊含理趣,確實可以令讀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許多千古傳誦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結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具體闡述一下這一問題,詩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很明顯,這是一首送別詩,抒發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頸聯,在抒情中蘊含著“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遠隔萬水千山,感情也不會變成淡薄,依然還和住在一起時一樣”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氣象壯闊,詩味雋永,獨標高格,而成千古名句。語文第三冊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用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這幾句詞本是詩人聊以自我寬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請做較深入的分析。”審題時應首先考慮到“陰晴圓缺”有象征意義,然后再考慮富有何種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確的回答:“詩人用變換不拘的宇宙規律說明人間悲歡離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揭示了人世間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一普遍規律。”
3.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里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先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后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還有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猶菹醢,安用思他猛士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著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么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歷史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劇!我們可用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來出道題來加深認識,題曰:“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想到這兩句詩已經將詩情與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運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眼光短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前就發現之,反而因為‘不識’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殺的一種規律。”
其三是要學會“想詩”。富有理趣的詩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來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的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如杜荀鶴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詩詞中所蘊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續詩話》中指出:“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為據來闡述。其實,“想詩”是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想詩”中,“思而得之”最為關鍵,就是說,在鑒賞時要根據詩中所提供的意象,在準確理解詩意后進行“再創造想象”,這尤其對于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這兩種情況特別有效。理論大多是抽象的,必須在實踐中反復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結合練習解答指導,來談這一問題。先以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出一道題:“蘇軾的這首《琴詩》富有哪些哲理?請結合政治課上學過的唯物辯證法談一談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在審題時應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入手,明白天下萬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體的密切配合這一哲理,做這樣的解答:“作為主體的手指沒有琴弦是奏不出音樂,而作為客體的琴弦離開了手也不能自鳴,只有主體與客體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