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課、曹劌論戰
一、教學目標l.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
3.理解文章要表明的觀點。讓學生談談曹劌的“遠謀”。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學法引導
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課文,發現問題,疑難字、詞、句意的理解。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辨析疑難字、詞、句意,是本文學習的一個重點,可以放手讓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后,教師精要講解。
2.理解本文的觀點,是學習本文的又一重點,教師應通過設計帶有啟發性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分析、討論來解決。
3.理解曹劌的“遠謀”是學習本文的一個難點,要從淺入手,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步驟
l.熟讀課文。2.了解課文內容大意。
3.簡要介紹《左傳》和本文背景材料。
(1)《左傳》傳說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國的歷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文字化美,尤其善于描寫戰爭及復雜事件,又善于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后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2)《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爭。當時,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于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在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曹劌論戰》選自《左傳》。從此標題看出,文章把曹劌與魯莊公對比寫,通過曹劌與魯莊公三問三答得戰爭取勝的根本原因——“取信于民”,以及曹劌在戰場上的指揮,最后以弱勝強,充分表現曹劌“遠謀”。
4.朗讀課文。試譯課文。
(l)學生二人小組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話的大意。(2)集體逐句討論全文大意。
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要盡量理解對: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將鼓之,劌曰:“末可”。
文章主要通過對話,突出曹劌的“遠謀”,顯出魯莊公的“鄙”。
5.理解魯軍取勝的原因。
(1)導語: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曾對本文的內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戰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敘述了有利于轉入反攻的陣地——長勺,敘述了有利于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敘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毛主席這段話,有助于我們理解本文。
(2)討論幾個問題
a.討論“取信于民”指的是哪一件事?
指的是在公說的“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這件事,也就是竭盡力量為老百姓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