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分類例說與實戰(喻理詩)
眼處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這首詩前兩句很容易明白:眼見的真實情景激發心頭的真切感情,就能寫出意境神妙的詩句;閉門造車,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東西,總要失真。后兩句則說:靠臨摹前人作品,畫出秦川景色的畫家,親自去長安的能有幾人?詩人省略了一句話,即難怪那些人畫不好。本詩告訴我們:沒有現實生活的感受,沒有親身體驗,是不可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
5、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詩人借翻山越嶺的實際描寫,道出一則深刻的哲理。一二兩句,平白如話,先點題意:“下嶺”有難,切莫“錯喜歡”。三四兩句,集中作答:“進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困難是一個接著一個,正如進入叢山峻嶺,翻過一座山,還有一座山在那里等著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千萬不可松懈。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此詩巧借景與事托寓哲思,理趣與詩味交融,深啟心智,有宋人哲理詩壓卷之作美譽。
三、鑒賞指導
哲理詩往往是在寫景狀物,寫人敘事時有意識地蘊含一些關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這類作品往往是敘議結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敘事,寫景是手段,表現理趣才是目的。優秀的哲理詩都是以形象說理。因此,在解讀哲理詩中的哲理時,首先要品味詩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點,進而聯系社會現象、生活實際,由此及彼地聯想,悟出其中蘊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
如:蘇軾《題西林壁》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就不能囿于詩中的看山這一內容,而要揭示其觀察事物的一般規律即觀察角度和觀察的結果之間的邏輯關系。
四、鑒賞訓練
1.偶成 (朱熹)
少年易老學難成, 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 階前梧葉已秋聲。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里沙沙作響了。
2。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大凡憂國憂民之人,均有闊大的胸襟、偉大的抱負、坦然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這是杜甫早年的詩作,當時詩人赴洛陽應試,落第后北游齊趙,過泰山有感而作。詩中,我們看不到一點常人受挫后的沮喪,只能感受到作者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胸懷天下的遠大抱負。詩的前兩句寫泰山的高峻挺拔;三、四句寫泰山的神奇秀麗,但仍有參天聳立的雄姿暗含其中;五、六句由整體轉入局部,用山腰的白云、飛鳥烘托直入云天的泰山的雄姿,使泰山之高顯得更神秘莫測;最后兩句在以上描寫的基礎上表明自己征服泰山的勇氣和決心。詩人的這種胸懷,既是詩人的“詩史”中憂國憂民情結的最好注腳,也是我們確立志向的最好參照,特別是最后蘊含深刻哲理的兩句,更應成為我們自勵自強的信條而置之座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