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
人類在歷史發展中依次經歷了哪幾種類型的社會?
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是由什么決定的?是由英雄人物決定的無規律的偶然過程,還是由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決定的有序的必然過程?
(設計此問題的目的:1)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引發學生對社會發展的原因的思考;2)在唯心主義的英雄史難與唯物史觀的對經強思考社會發展的深層動因。)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將來還要發展到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那么,社會的更替、變化、發展是由什么決定物?有規律,無規律?如果有規律,這個規律是什么樣?這就是思想政治課初三最后理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導入 新課
生動的歷史事實說明,人類社會析發展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轉移,而是有規律可循。這個決定社會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揭開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板書)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板書)
(出示投影1,復習生產力、生產關系。)
投影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161頁倒數第3行至162頁第18行。)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產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一定生產方式下進行的。在生產方式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理解這點從以下三方面把握;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隨著生產經驗的積累、勞動技能的提高、科技的發明及應用,總要使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同生產力相比較,生產關系是相對穩定的,一種生產關系一經形成,就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表現為相對固定的形式。
2)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它相適應,即生產力的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出示投影2:原始社會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示意圖,教師簡析,略。)
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如: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時候,勞動產品在勉強維持生活上沒有剩余,部落沖突中抓到戰俘一般都被殺掉,不可能存在剝削。到后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勞動產品有了剩余,把俘虜當成奴隸才有了可能。可見,沒有生產力的發展,就不可能使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發生變革。馬克思說的“手推磨產生的地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起反作用。表現:
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時,就促進生產力發展。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初期,新建立的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要求,因而都曾大大促進生產力發展。
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就阻礙生產力發展。這就要求推翻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
人類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的不斷發展,正是上述規律作用的結果(副板書)
(副板書)
這個規律最早在19世紀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示,斯大林將這概括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我們通俗地稱之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依據這個規律,衡量一種社會制度的建立或消亡,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標準就在于這個社會的生產關系是否與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相適應。
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發展中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板書)
這個規律同時還昭示我們:如果生產力沒有達到某種新水平,就不能建立起超出當時生產力水平的新的生產關系;即使人為地勉強建立起來,也不能鞏固。如我國1958年亂的“共產風”,盲目追求生產關系上的“一大二公”,人為地拔高生產關系,結果是級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損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付出代價后對我國國情的正確認識,它也是由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所決定的。所以說: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必然經歷的特定階段,不可逾越(板書)
(請閱讀教材第162頁倒數第1行至163頁第5行阿凡提的故事。)
提問;為什么阿凡提認為種進的莊稼漢比高高在上的國王更有力量?馬克思說:“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人們要創造歷史,首先要能夠生存。天上不會掉餡餅,人類社會的存在以生產勞動為基礎。同時,社會生產的發展也決定著社會的整個面貌。所以在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中,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決定其他一切活動。
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板書)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社會的發展變化,但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制度的變革絕不會自動進行。為什么?因為社會制度的變革肯定會觸犯原統治階級的利益,他們必然瘋狂鎮壓。因此,代表生產力發展要求階級只有經過革命斗爭,才能實現生產關系的變革,推動社會前進。
階級社會的歷史又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板書)
(出示《斯巴達克起義》、《陳勝、吳廣起義》、《攻打冬宮》的掛圖,學生思考階級斗爭的作用后教師歸納)
階級斗爭貫穿了階級社會的全部歷史,是撬動歷史車輪前進的杠桿。斯巴克起義動搖古羅馬奴隸制的基礎;陳勝、吳廣等秦末農民的反抗導致了暴秦的覆滅,促使漢初劉邦等帝國減輕剝削;1917年俄國無產階級起義攻打冬宮,第一次成功地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轉折。
(請閱讀教材第164頁插圖“安泰同他的敵人搏斗”,結合投影3、4、5啟發思考)
投影3 19世紀英國的卡萊爾認為:“偉大人物的歷史真正構成了全部世界歷史的靈魂”,世界的歷史不過是偉大人物的傳記。俄國民粹派把群眾視作“群氓”,認為他們不過是一連串的“零”,少數英雄人物才是“實數”,只有把“實數”放在“零”的前面,方能構成有效的數字。
投影4 毛澤東說:“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人民卻成了渣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兵民是勝利之本”。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投影5 人民群眾對三大戰役的支援
歷史前進的力量來自誰呢?是英雄領袖還是人民群眾?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英雄領袖會產生重大影響,但離不開人民的支持。人民群眾才時歷史的真正主人。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板書)
課堂小結
本節課是社會發展常識的總結果,主要學習了一條規律、三大觀點。一條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是支配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是貫穿整個社會發展史的一條主線,只有抓住這條主線,才能深刻理解社會的發展與更替,指導現實的國家建設,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和前途,樹立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心。三大觀點分別是勞動觀點、階級觀點和群眾觀點(見投影6)
鞏固新課
課堂討論: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請分析:
為什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中國而言不可逾越?
前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向資本主義制度的回漢與演變是否意味著共產主義不再是人類社會的必然趨勢?
作業
課堂討論第一課
投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