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第一框 艱辛的探索
第二課 第一框題 艱辛的探索
本課概述: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自1840年以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深重的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
2)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過程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3)知道“三個代表”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繼失敗,中國共產黨卻領導中國人民最終走向勝利的學習,初步培養學生比較鑒別、綜合分析和歸納整理的能力,以及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重溫近現代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艱辛歷程,特別是通過對學習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歷史,使學生從歷史與理論相統一的高度認識到“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覺悟。
2)使學生理解“三個代表”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集中表現,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課程標準
教學內容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2、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3、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
4、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5、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6、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基本要求
識記:
1、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相勾結,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
3、"三個代表"的基本含義。
理解:列舉重要史實,展現近代中國人民救國圖強的奮斗歷程。
活動:收集有關資料,以“中國革命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為題對中國人民選擇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進行討論。
教學重點
1、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2、中國共產黨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踐者。
教學難點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與聯系
教法設計
1、話劇表演課。
1)指導學生根據某一歷史事實編排話劇,分組進行,每組的主題不同,要兼顧多個歷史時期。每演出一段或者演出幾段后,老師組織討論,問題要有深度,使討論結果直中要害。使學生真正明白為什么同樣是可歌可泣的抗爭,結果卻大不相同。
2)采用這種方法時,教師一定要和學生一起策劃、組織,精心準備,這樣才能避免學生表演的簡單、流俗或不認真、不嚴肅。
3)也提醒教師不要認為學生從未表演過或很少表演,肯定演不好,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和潛力,而且這種能力也需要老師的逐漸培養。
2、演講或講故事
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以敘事為主,一部分以評論為主。比如說,有同學講述農民的英勇抗爭,就有同學對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進行綜合評述。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得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結論。
文章可以是由學生查閱到的,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或在教師指導下創作的,視準備時間和學生情況而定。
3、影視鑒賞課。
可以精選一些片段,比如《鴉片戰爭》或《林則徐》片段,《太平天國》片段,《甲午風云》片段,《譚嗣同》片段,《孫中山》片段,反映各個歷史時期各團體的抗爭。這些片段既要反映人民的英勇,也要反映出失敗的原因,好讓師生在欣賞的同時,能夠展開分析和討論,由學生自己得出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