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從每一個人做起,從具體事情做起。民族精神的大廈是世代中華兒女一磚一瓦建造起來的,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子女都有責任、有義務,也有能力、有條件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出自己的貢獻。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既表現為在國家安危、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也表現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難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還更多地表現為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能夠愛崗敬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平凡之中見偉大,細微之處見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把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把個人的遠大理想和抱負,化作勵志圖強、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為構建民族精神大廈添磚加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一)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綿延于崇山之間、奔騰于大漠之上,氣勢磅礴,昂立于世界東方。它不僅是華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化藝術的瑰寶。
自主探究:你認為萬里長城能否體現我們的民族精神?為什么?
(二)一篇《美軍為何攻不下上甘嶺》的文章,感受極深,文中有一組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
整個上甘嶺戰役中,我志愿軍沒有動用過一架飛機,也沒有動用過一輛坦克,大炮最多的時候,也不過是敵方的1/4;美軍總共發射了180多萬發炮彈,5 000多枚航彈,我志愿軍只有40多萬發炮彈,而且幾乎全是后期才用上的。面積僅3.8平方千米狹小的上甘嶺,一日便要落下30余萬發敵軍炮彈;1萬余人的志愿軍,要對抗7萬多人的敵軍。前沿陣地上,我志愿軍一兩個殘破連常常要對抗一兩個裝滿員的團級進攻,而且幾乎沒有炮火支援,彈藥也常常補充不上,一桶水、一箱彈藥、一個蘋果常常是犧牲好幾條性命都不一定能送得上去……
然而,占絕對優勢的敵軍,卻最終沒有攻下上甘嶺。
美國人至今也想不通,上甘嶺為什么打不下來?全機械化裝備為何打不過中國軍隊一個師?他們認為,上甘嶺失敗,不是輸給了中國軍隊,而是人力不可能做得到的。
美軍在上甘嶺的失敗,“不是輸給了中國軍隊”,那么它到底輸給了什么呢?我想,它正是輸給了一種精神,一種比鋼鐵還硬的精神,從下面一段描述我志愿軍的文字中便可得到見證:他們甚至可以在長津湖-20℃的氣溫里整夜潛伏,身上僅僅只有單衣;他們可以在烈火中一動不動,他們中的每個人都隨時準備著拎起爆破筒和敵人同歸于盡……
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和氣節,有一種精神比鋼鐵還硬,這便是此文所要給出的全部答案。
此文給了你什么啟示?
分析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 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它還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游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征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一種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一個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偉業,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一偉大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命肌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