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教案
外國公司的投資決策主導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是中國對外國公司最大的誘惑。
6. “中國文化年”:中法關系史上的文化盛事
新華網巴黎7月3日電綜述(記者高津英) 從推動中國和法國全面伙伴關系的戰略角度考慮,兩國領導人在幾年前相互進行國事訪問時曾共同商定,于2003年至2005年兩國互辦文化年。今年在法國舉辦的“中國文化年”活動于7月2日圓滿結束,這是中法關系史上空前的文化盛事,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外文化交流活動。
“中國文化年”2003年10月從巴黎金門宮啟程,幾個月間足跡遍及法國各地,307余項活動讓法國公眾領略了多彩中國的神韻。
此次“中國文化年”交流領域廣。除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孔子文化展、“三星堆”文物展和康熙時期藝術展之外,還涉及教育、科技、廣電、體育、宗教、建筑、旅游等領域。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展、中國科技成果展、中國電影回顧展、中國婦女文化周、武術、棋類交流、中國旅游展、“今夜星光燦爛”雜技晚會、中國時裝設計展示會等項目讓法國人更為全面、深刻地了解中國。
“中國文化年”覆蓋面積大。文化年從首都巴黎輻射全國,通過友城等渠道深入法國各地。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廣州和武漢分別在其法國友城巴黎、馬賽、圖盧茲、普阿蘭大區、里昂和波爾多舉辦文化周活動,鞏固和加深了姊妹城市間的交往和友誼,為今后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奠定了基礎。
一些法國城市和鄉鎮還自發組織與中國有關的活動,應和中國文化年。香水之城格拉絲舉辦以“芬芳中國”為主題的玫瑰節,表達市民對中國“玫瑰花一般的感情”;以私人收藏為主的中國日用珍品展從巴黎辦到摩納哥,漁船、水車、竹筏、筢子和花轎等物品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專家學者談中國”系列講座薈萃了法國學者對中國問題的真知灼見;當年鄧小平等人勤工儉學的蒙達爾紀也舉辦該城的“中國年”,再系蒙城人的中國情結……
“中國文化年”項目質量精。文化年期間,許多從未走出國門的國寶來到法國參展:敦煌實物、故宮館藏、景德鎮陶瓷、山水畫名作等令觀者眼界大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的春節彩裝游行吸引了70萬觀眾,埃菲爾鐵塔披上“中國紅”轟動四面八方。
“中國文化年”的效果良好。法國民眾和各界對中國和中國文化表現出不同尋常的熱情和興趣,除巴黎外,許多中小城市、甚至海外省都積極參與中國文化年活動,在法國掀起一股“中國熱潮”,這股熱潮會隨著今秋10月法國文化年在中國的揭幕而持續下去。
文化年的成功舉辦得益于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中法之間日益密切的關系和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相似立場。中國和法國一向倡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主張積極開展不同文明間的對話和進行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合作,兩國互辦文化年正是對文化多元化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