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弱勢群體
一、課時基本內容:1課時 關注弱勢群體二、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重、難點的確立,教學資源的取舍,教法、學法的選擇等
1.教學內容分析:第七課“關注弱勢群體” 主要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弱勢群體”的概念,以及我國存在的弱勢群體的狀況。其中“社會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框題給出了“弱勢群體”的概念,并列舉了我國存在的主要弱勢群體及其形成的原因和生存狀況。“走近同齡人”框題,主要介紹了我國主要弱勢群體的基礎上,特別地呈現了我國少年兒童弱勢群體,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這些同齡人的生存狀況,感受他們的艱苦生活以及對他們將來發展的影響,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培養學生的同情心。
2.學情分析:從知識性來講,本課內容很簡單,有些知識學生看了就能夠明白。但是,本課的目標主要是情感教育。班級中有的學生生活優裕,而有的學生則可能屬于弱勢群體中的一員。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保護弱勢群體學生的自尊心,既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處境及其產生的原因,又要引導他們了解社會給予的支持以及對自己的期望,使之樹立信心,發展自己。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引導生活條件優越的學生學會尊重弱勢群體、幫助弱勢群體,其中包括自己的同學。3.重、難點的確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社會弱勢群體的概念、產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狀況,本課另一個教學重點是了解兒童中的弱勢群體,特別是要感受他們的生活境況,了解貧困等不利條件對兒童身心健康和成長的影響。為教學獲得良好效果,教師必須查找大量的資料,讓學生從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體會我國社會中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查找資料應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弱勢群體學生既認識自己的處境,又能夠樹立信心,以堅定的意志克服困難。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對學生同齡人的生存狀況需補充一些相關材料。5.教法、學法的選擇:由于國家近年來很重視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和幫助,因而相關的報道很多。在教學中可以搜集這些報道,使教學與時事相結合,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現實。探究、體驗、討論、講授等相結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討論,將問題分析清晰,給學生以啟發和反思,同時增加認同感:(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弱勢群體”的概念;了解我國弱勢群體的主要類型及其生存狀況特別是了解兒童中的弱勢群體及其生活狀況,懂得貧困等對兒童身心健康和成長的影響。
能力目標:掌握查找資料的方法,學習觀察研究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敏感性,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培育學生關心他人情感與價值取向。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查找到的有關“弱勢群體”的資料,談談對弱勢群體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