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發展科技 振興教育
第三單元 發展科技 振興教育一、單元說明(一)單元設計理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活中的科學無處不在,科學時刻影響著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步入二十一世紀后,我們人類只有掌握好科技、運用好科技,才能進入全新的發展時代。科技早已深深地滲入到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科技正在不斷加速行進,不知會把我們帶向何方。微軟有句名言:微軟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這個世界也是這樣。在聯合國和美國第37屆國際《創造性解決問題討論會》上,與會者達成一個共識,即,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的差距,實質上是創造力開發的差距。落后國家要想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要從開發人的創造潛能著手,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縮小開發人的創造力的差距。這是一個有遠見而深刻的認識。無怪乎,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訪問中國科技大學時說:“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培養創造力。”如今,“為培養創造力而教”已成為許多發達國家學校教育的傾向。現在,我國素質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育活動都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即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技和教育,是大家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內容。說熟悉,是因為它與大家密切相關。說它陌生,是因為科教興國,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是一個很大的話題,似乎離大家又有很大一段距離。怎樣有機地把國家的基本國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并讓學生饒有興趣的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編者在編寫時頗費心思的事情,也是編寫本單元所追求的效果。 在編寫時,盡量從生活中出發,最后又回歸到生活中來。如在前言中,提到科技時,是從白熾燈、水蒸汽、與親人之間的電話問候這些平常得不能在平常的事情寫起,而非一開始就提到“科技”,在心理上給學生造成一種居高臨下、遙不可及的感覺。從身邊非常熟悉的東西展開視角,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生活處處皆學問,現代生活處處有科技。在第三節,最后又回歸到:面對我國在科技和教育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又處在知識經濟的今天,作為祖國未來棟梁的我們,該怎樣做呢?教材從兩個方面作了闡述: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權利和堅持學習不止。 另外,在編寫時,編者特別注意的是:盡量減少說教的成分,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討論中得到提升。現在的學生隨著知識面的拓展、閱讀量的增加以及他們的所見所聞,對于科技知識,有一部分學生甚至會超過教師,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就應該牢牢記住:我們更多地起到的是一個引導者的作用,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傳授者。1、具體教學目標了解我國在科技、教育發展方面的成就,知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理解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現實意義,感受科技創新、教育創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形成中處于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要實現跨躍式發展,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教育方面的成就,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科技 教育方面的差距,體會我國面臨的發達國家科技教育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力,從而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是迎接時代挑戰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