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陽光
2.學情分析:初中學生正值價值觀形成時期,他們對社會現象很敏感,尤其對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充滿憤慨;他們充滿理想,熱情地追求著大同世界的實現,對未來充滿了幻想。這個時期是培養學生親和社會的情感和行為的關鍵時期。如果能夠讓學生客觀地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及其產生的主客觀原因,培育學生的尊重、關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尋找消除這些不平等現象的途徑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看待這些現象,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重、難點的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引導學生立志為幫助社會弱勢群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于激發學生的熱情,引導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4.教學資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課文中的材料。(2)適當補充一些相關材料。5.教法、學法的選擇:國家消除貧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教科書所呈現的內容已經比較具體和豐富,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當時當地的具體情況選擇一些具有時效性的內容,也可以動員學生查找更多的資料以豐富課堂教學。(1)討論法。(2)問答法。在導入階段和課中,大量使用。(3)閱讀法。對課中重要文字、圖片、圖表要引導學生閱讀。(4)筆記法。課文中重要的概念、意義等要通過筆記批注和用筆勾畫的方法進行標識。(5)探究法。結合課中的交流和探究。(6)講解法。本課知識點較多,需要教師適當進行歸納和講解。三、擬達成的教育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了解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途徑和方法,懂得從哪些方面關愛社會弱勢群體。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學會利用社會資源來幫助社會弱勢群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引導學生熱心社會公益事業。 四、教學流程
環節
師生活動設計
訓練內容
預期目標
設計意圖
效果反饋與修正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課前準備收集自己為弱勢群體曾做過的幫助學生課后歸納、查閱資料、整理我們應為弱勢群體所做出的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查閱資料的能力
課中教學
課中教學引入:請看教科書第66 頁閱讀資料并回答后面的問題:如果你是千百條小魚中的一條,你想對小男孩說什么?你想對那名男子說什么?人貴在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看問題、想問題,即具有所謂的“同情心”。古人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們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體驗他人的感受,就不會不為他人著想。呈現一些反映弱勢群體艱難處境的案例,讓學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說說他們的心情以及他們最需要的幫助。讓學生就上面提到的案例,說說自己能夠為他們做點什么。三、我們的關愛(板書)請同學閱讀教材p66-69:思考歸納我們為什么關愛弱勢群體?閱讀教科書第67頁的閱讀資料,了解高耀潔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貢獻,感受為社會弱勢群體服務的人的偉大與無私,從中學習如何幫助他人。學生就高耀潔的事跡展開討論,說說自己要從哪些方面向高耀潔老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