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精選6篇)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1
授課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設問:(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一課。)請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什么時間在哪一個國家誕生的?
學生回答:略。
設問:你能列舉當今世界上的幾個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嗎?為什么你的列舉中沒有蘇聯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蘇聯建立后因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體前,他一直都是社會主義的代名詞。在他發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與資本主義的老大哥美國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會解體呢?其解體對世界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重溫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巨變。
―――設計意圖:一鞏固知識,概括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二是設計坡度較小的問題,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礎,進行鋪墊。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蘇聯解體”
教師引導:看了這段影片,我有幾個問題想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幾個問題。
①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蘇聯的解體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②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蘇聯解體又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的確如此,如果連蘇聯都解體轉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得出上面的結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會主義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實果真如此嗎?社會主義到底能不能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即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板書:
3.3.2 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一是設計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二是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蘇聯解體的影響。
二、探究學習
1.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
(1)資本主義制度的神話
①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趁火打劫,為了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他們列舉了許多事例進行證明。他們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舉例說明呢?請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可以比較的方面很多,但無論從那個方面進行比較,多想它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比較要有可比性。也只有這樣的比較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下面我提供幾個比較的角度,請同學們分析一下,看看比較是不是客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可信。
―――設計意圖: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為下面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進行鋪墊。
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
多媒體展示:蘇聯轉軌前后的比較
俄國在1910年鐵和煤的產量分別只有300萬噸和2500萬噸,遠低于英國的1500萬噸和2.7億噸,德國的1500萬噸和1.5億噸,與美國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從1928―1938年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蘇聯制造業的產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躍到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位。而同期的美國經濟卻出現了嚴重危機。二戰使蘇聯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美國卻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但是,戰后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高出1-2倍。由于蘇聯的發展速度長期快于美國。從1951-1982年,使得蘇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縮小。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到美國30%,1980年已達到67%,許多重要產品的產量,如機車、石油、生鐵、鋼等等則先后超過美國。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蘇聯在不少領域都具有優勢或者與美國旗鼓相當。例如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是蘇聯制造并送上太空的。
而并不擁護社會主義的美國記者朱克曼對俄羅斯走上私有化道路后的現狀的報道是這樣的:“90年代俄羅斯的生產衰落比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更嚴重。在俄羅斯,實際人均收下降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5%以上。俄羅斯政府一年的收入還不到美國財政部一周的收入。而俄羅斯政府也喪失了世界超級大國的政治地位。”這就意味著,蘇聯人民幾十年的血汗已付諸東流,俄羅斯的經濟至少要停頓20多年!至于東歐各國,情形亦大同小異。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世界與資本主義世界的比較
制度
內容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產生時間
1917
1648
發展方式
自力更生
剝削掠奪
發展速度
(1960-1985)
國 民 收 入
148.6
100
工 業
181.6
100
農 業
205
100
工業勞動生產率
3-4倍
2-2.5倍
人均國民收入
低于世界水平→
高于世界水平
在世界工業產值中的比重
30%→40%
70%→60%
典型代表
蘇聯→中國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多媒體展示:戳穿資本主義的謊言
★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和股票(因在前面課進中已詳細分析,故在此不做詳解)
★貧富懸殊
美國總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飆升為419倍。1973年-1992年間,占全國20%的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占全國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卻減少了12%。目前,美國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760萬人靠救濟金度日,200萬人無家可歸。而百萬以上的富翁卻由80年代的280萬人增加到400萬。擁有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占有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貧窮國家卻僅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全世界有13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日均生活費不足一美元。世界上3名巨富的財產,竟然超過了48個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之和。
★資本主義的科技神話:美國微軟公司為例
1981年開發磁盤操作系統,利潤5000多萬美元;1995年“windows”投產,當年利潤60多億美元,1997年利潤110億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潤230億美元。利潤的飆升,自然體現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這個巨大力量是由誰發揮的呢?請看公司雇員人數的變化:1981年128人,1995年1。7萬人,1999年3。1萬人。利潤與雇員人數同步增長說明,超額利潤仍然來自剝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編程人員歷時三年設計出來的,上市之前又經過上千人耗時一年的修改。他們有時一周要工作100小時以上。但是雇員中只有少數擔任經理者工資較高,并持有公司股票,絕大多數雇員的收入總和只是他們所創利潤的一個零頭。不能說那些編程人員沒有掌握科學技術,但是他們怎么就不能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富翁呢?
★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100年前,世界上的強國就是英、法、德、日、意、美,一百年后,世界強國仍然是它們。100年間一百幾十個國家先后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畢竟無一個出類拔萃,擠進世界強國的行列。原因何在呢?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選取典型、感性的材料增強感性的認識。二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結論;三是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觀。
教師引導:通過分析上述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共同結論。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和正在取得的成績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正因為如此,有人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既然這樣那為什么蘇聯還會解體?為什么在現實的生活中社會主義并沒有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討論回答。
板書:
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學生閱讀、回答。
教師點評:略。
―――此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要從具體的方面說明,又要能概括地說明。
板書:
二、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2.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第一、 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必須通過長期的斗爭才能實現。
第二、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擁有較強的實力。
第三、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死亡。
第四、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教師引導:這四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在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詳細的了解。這里我們重點分析討論一下上面的第四點。
(1)探究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設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事來可以說經歷了三個發展高潮一是新中國的成立;二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三是1992年黨的xx大的召開。每一次我國的各項帶來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事例嗎?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設問:在蘇聯的發展歷史上,也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其經濟卻連續幾年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于是戈爾巴喬夫等人就把它歸結為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的悲劇的發生。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略。
(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教師點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事來必將是步步高升;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矛盾的不斷深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是節節敗退。這是一個此消我長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過程。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代替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該如何相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列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操;二是引導學生比較中國與蘇聯改革的異同;三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中美互訪”和“罪惡的挑釁”
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1)探究討論
①在這兩段影片中,中國和美國分別代表的是什么社會制度?
②這兩段影片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什么現象?
板書: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如學生沒有指明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與斗爭,則教師應引導:是誰與誰之間的共存和斗爭。)
③當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僅僅是只共存不斗爭或者只斗爭而不共存的關系?為什么?
教師點評:共存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積累力量;斗爭是為了能更好地共存,并且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蘇聯的解體正是其斗爭失敗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中國歷經無數次的考驗,不僅沒有失敗,反而日漸強大的明證。
④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一些其他的類似的事例嗎?
⑤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過我國的大使館和美國軍用飛機侵入我國的領空的事件發生后,有人認為我國政府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膽小怕事的行為,我們應該進行強硬的反擊。你怎么評價我國政府的這種行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教師引導:2001年7月1日,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二是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入地觀察和分析問題;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引導學生能夠基本得出我國政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或是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能動搖,因為落后就要挨打或其他符合意思的內容。
三、概括小結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聯的解體曾經使我們迷惑,中國的巨變使我們信心百倍;蘇聯的解體給我們以失敗的教訓,中國的崛起予我們以成功的經驗。無論我們前進的道路多么曲折,社會主義終究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任憑謊言神話和靈丹妙藥都不能挽救資本主義。
四、探究型作業 :
(1) 瀏覽以宣傳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網站。紅色中國、紅色1917、
(2) 搜集整理有蘇聯改革和中國改革的比較資料。
目標練習。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2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地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分析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以及要經歷一個長期共存和斗爭的歷史過程。它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內容的進程和邏輯延伸,并為第四課社會主義內容部分做好了鋪路搭橋的準備。該課時的教學有益于學生的解疑、釋惑、提高辨證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究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當前國際形勢,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1〉在社會化大生產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2〉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3〉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和斗爭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綜合分析能力,識記能力;〈2〉防止片面靜止地看問題的思想誤區,提高歷史的全面發展的看問題的辨證思維能力;〈3〉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思維方法的應用。
3、思想目標:立足理性的基礎上,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
難點: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四、說教學媒體:電腦及教學軟件
第二部分:說教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政治教學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然輕松、興趣盎然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討論、質疑問題,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我采用教學遷移法、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創造性思維培育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部分:說學法
成功的學法指導是教法成功的突破口,學法指導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認為本課時學法是以知識教學為載體,使學生學會辨證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方法。通過設立辯論賽的形式,在唇槍舌劍的氛圍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巧妙誘導,給思維添加活力劑。讓學生掌握比較歸納法、辯論法,澄清思想誤區,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政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是為了重視知識,而應學會知識遷移,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將知識技能遷移到解決問題上,使學生從學懂、學會、學會逐漸提高到會學、巧學,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作另外如下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前提測評
選擇題
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是
a、圣西門和傅立葉b、列寧c、傅立葉和歐文d、馬克思和恩格斯
2、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在--首次爆發并取得勝利
a、中國b、俄國c、法國c、英國
3、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是以--為標志的
a、建立民主共和國b、〈共產黨宣言〉的發表c、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工人運動d.工人階級取得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4.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前提條件是
a.工人階級已奪權b.可以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c.已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d.資本主義母體的孕育
簡答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檢查學生前置知識掌握情況,為進入新的課題起到熱身作用。
二.設疑切入,熱點激情
(1)、電腦播放:北約轟炸南聯盟(新聞片段)
展示:北約轟炸中國大使館的現實圖片
(2)、提出疑問:社會主義國家還有生命力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設置情景,提出疑問,切入課題,引發思考,激發氛圍,調動興趣,在教學開端就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
三、認定目標,把握重難點
(1)顯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
(2)教師講解應掌握的內容,以及重難點,應達到什么程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定目標,明確這課要掌握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和難點,要達到什么程度,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心理基礎。
四、導學達標,形成技能
1、直觀圖示,印證結論(圖略)
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這一知識點通過圖解的形式,并運用動畫演示來講解。
設計意圖:對于知識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采用圖表直觀重現,通過動畫直觀演示,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化枯燥為有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有利于學生一目了然,降低了學習難度。
2、辯論爭鳴,突破重點
(1)屏幕顯示辯題: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可以一帆風順”(正方)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艱難曲折”(反方)
(2)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通過設立辯論賽的形式,激化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在同學們的唇槍舌劍中歸納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艱難曲折的原因,教師結合辯論賽的過程進行誘導點撥。
如:“歷史上社會制度每一次變革,都要長期的、曲折的反復斗爭”的知識點,在學生的辯論過程中,啟發引導他們用比較歸納法,從“封建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時間,反復性等方面進行比較歸納,讓學生讓學生自然的歸納出正確的結論。
對于其它四個原因可在辯論中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誘導、點撥。
設計意圖:對于重點“長期性和曲折性”的點撥誘導,強化質疑,注重激活,創設自由課堂論壇,采用辯論法,讓學生相互討論,以好帶差,互幫互助,培養協作精神,調動積極性,并把比較歸納法和辯論法有機結合,以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3、承前啟后,深化認識
在學生辯論中得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有艱難、曲折”的基礎上引發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的知識點,并由學生歸納出正確對待這種現象的方法。
設計意圖:澄清學生兩種模糊認識:〈1〉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一片繁榮,看不出明顯衰退,而社會主義運動正處于低潮,難以代替資本主義。〈2〉現階段教育都說社會主義好,比資本主義優越,但與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接觸的現實之間的差異很大,看不清社會主義燦爛前景。
4、播放〈國際歌〉,結束新課
在播放歌曲的同時,出示歌詞與分析提示。(略)
設計意圖:升華學生情感,加深思想認識。
五、練習鞏固,達標測評
出示練習:(略)
練習的形式:練習題設為基礎型題和遷移思辯測試兩類,分層訓練,電腦顯示檢測題,通過知識競賽搶答形式反饋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競賽形式反饋信息,激化學生競爭意識,鞏固新課檢測教學效果。運用層次檢測法,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獲得“轉一個彎”而到目的地的感覺,滿足好勝心以及渴望成功的心理特征,當堂達標,落實教學目標。
六、布置作業:作業分層布置,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延伸知識。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3
授課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設問:(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一課。)請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什么時間在哪一個國家誕生的?
學生回答:略。
設問:你能列舉當今世界上的幾個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嗎?為什么你的列舉中沒有蘇聯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蘇聯建立后因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體前,他一直都是社會主義的代名詞。在他發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與資本主義的老大哥美國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會解體呢?其解體對世界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重溫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巨變。
―――設計意圖:一鞏固知識,概括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二是設計坡度較小的問題,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礎,進行鋪墊。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蘇聯解體”
教師引導:看了這段影片,我有幾個問題想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幾個問題。
①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蘇聯的解體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②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蘇聯解體又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的確如此,如果連蘇聯都解體轉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得出上面的結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會主義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實果真如此嗎?社會主義到底能不能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即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板書:
3.3.2 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一是設計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二是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蘇聯解體的影響。
二、探究學習
1.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
(1)資本主義制度的神話
①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趁火打劫,為了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他們列舉了許多事例進行證明。他們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舉例說明呢?請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可以比較的方面很多,但無論從那個方面進行比較,多想它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比較要有可比性。也只有這樣的比較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下面我提供幾個比較的角度,請同學們分析一下,看看比較是不是客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可信。
―――設計意圖: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為下面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進行鋪墊。
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
多媒體展示:蘇聯轉軌前后的比較
俄國在1910年鐵和煤的產量分別只有300萬噸和2500萬噸,遠低于英國的1500萬噸和2.7億噸,德國的1500萬噸和1.5億噸,與美國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從1928―1938年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蘇聯制造業的產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躍到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位。而同期的美國經濟卻出現了嚴重危機。二戰使蘇聯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美國卻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但是,戰后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高出1-2倍。由于蘇聯的發展速度長期快于美國。從1951-1982年,使得蘇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縮小。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到美國30%,1980年已達到67%,許多重要產品的產量,如機車、石油、生鐵、鋼等等則先后超過美國。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蘇聯在不少領域都具有優勢或者與美國旗鼓相當。例如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是蘇聯制造并送上太空的。
而并不擁護社會主義的美國記者朱克曼對俄羅斯走上私有化道路后的現狀的報道是這樣的:“90年代俄羅斯的生產衰落比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更嚴重。在俄羅斯,實際人均收下降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5%以上。俄羅斯政府一年的收入還不到美國財政部一周的收入。而俄羅斯政府也喪失了世界超級大國的政治地位。”這就意味著,蘇聯人民幾十年的血汗已付諸東流,俄羅斯的經濟至少要停頓20多年!至于東歐各國,情形亦大同小異。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世界與資本主義世界的比較
制度
內容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產生時間
1917
1648
發展方式
自力更生
剝削掠奪
發展速度
(1960-1985)
國 民 收 入
148.6
100
工 業
181.6
100
農 業
205
100
工業勞動生產率
3-4倍
2-2.5倍
人均國民收入
低于世界水平→
高于世界水平
在世界工業產值中的比重
30%→40%
70%→60%
典型代表
蘇聯→中國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多媒體展示:戳穿資本主義的謊言
★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和股票(因在前面課進中已詳細分析,故在此不做詳解)
★貧富懸殊
美國總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飆升為419倍。1973年-1992年間,占全國20%的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占全國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卻減少了12%。目前,美國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760萬人靠救濟金度日,200萬人無家可歸。而百萬以上的富翁卻由80年代的280萬人增加到400萬。擁有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占有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貧窮國家卻僅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全世界有13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日均生活費不足一美元。世界上3名巨富的財產,竟然超過了48個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之和。
★資本主義的科技神話:美國微軟公司為例
1981年開發磁盤操作系統,利潤5000多萬美元;1995年“windows”投產,當年利潤60多億美元,1997年利潤110億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潤230億美元。利潤的飆升,自然體現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這個巨大力量是由誰發揮的呢?請看公司雇員人數的變化:1981年128人,1995年1。7萬人,1999年3。1萬人。利潤與雇員人數同步增長說明,超額利潤仍然來自剝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編程人員歷時三年設計出來的,上市之前又經過上千人耗時一年的修改。他們有時一周要工作100小時以上。但是雇員中只有少數擔任經理者工資較高,并持有公司股票,絕大多數雇員的收入總和只是他們所創利潤的一個零頭。不能說那些編程人員沒有掌握科學技術,但是他們怎么就不能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富翁呢?
★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100年前,世界上的強國就是英、法、德、日、意、美,一百年后,世界強國仍然是它們。100年間一百幾十個國家先后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畢竟無一個出類拔萃,擠進世界強國的行列。原因何在呢?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選取典型、感性的材料增強感性的認識。二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結論;三是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觀。
教師引導:通過分析上述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共同結論。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和正在取得的成績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正因為如此,有人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既然這樣那為什么蘇聯還會解體?為什么在現實的生活中社會主義并沒有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討論回答。
板書:
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學生閱讀、回答。
教師點評:略。
―――此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要從具體的方面說明,又要能概括地說明。
板書:
二、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2.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第一、 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必須通過長期的斗爭才能實現。
第二、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擁有較強的實力。
第三、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死亡。
第四、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教師引導:這四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在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詳細的了解。這里我們重點分析討論一下上面的第四點。
(1)探究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設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事來可以說經歷了三個發展高潮一是新中國的成立;二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三是1992年黨的xx大的召開。每一次我國的各項帶來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事例嗎?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設問:在蘇聯的發展歷史上,也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其經濟卻連續幾年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于是戈爾巴喬夫等人就把它歸結為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的悲劇的發生。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略。
(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教師點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事來必將是步步高升;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矛盾的不斷深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是節節敗退。這是一個此消我長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過程。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代替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該如何相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列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操;二是引導學生比較中國與蘇聯改革的異同;三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中美互訪”和“罪惡的挑釁”
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1)探究討論
①在這兩段影片中,中國和美國分別代表的是什么社會制度?
②這兩段影片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什么現象?
板書: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如學生沒有指明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與斗爭,則教師應引導:是誰與誰之間的共存和斗爭。)
③當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僅僅是只共存不斗爭或者只斗爭而不共存的關系?為什么?
教師點評:共存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積累力量;斗爭是為了能更好地共存,并且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蘇聯的解體正是其斗爭失敗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中國歷經無數次的考驗,不僅沒有失敗,反而日漸強大的明證。
④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一些其他的類似的事例嗎?
⑤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過我國的大使館和美國軍用飛機侵入我國的領空的事件發生后,有人認為我國政府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膽小怕事的行為,我們應該進行強硬的反擊。你怎么評價我國政府的這種行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教師引導:2001年7月1日,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二是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入地觀察和分析問題;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引導學生能夠基本得出我國政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或是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能動搖,因為落后就要挨打或其他符合意思的內容。
三、概括小結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聯的解體曾經使我們迷惑,中國的巨變使我們信心百倍;蘇聯的解體給我們以失敗的教訓,中國的崛起予我們以成功的經驗。無論我們前進的道路多么曲折,社會主義終究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任憑謊言神話和靈丹妙藥都不能挽救資本主義。
四、探究型作業 :
(1) 瀏覽以宣傳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網站。紅色中國、紅色1917、
(2) 搜集整理有蘇聯改革和中國改革的比較資料。
目標練習。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4
授課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設問:(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一課。)請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什么時間在哪一個國家誕生的?
學生回答:略。
設問:你能列舉當今世界上的幾個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嗎?為什么你的列舉中沒有蘇聯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蘇聯建立后因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體前,他一直都是社會主義的代名詞。在他發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與資本主義的老大哥美國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會解體呢?其解體對世界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重溫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巨變。
―――設計意圖:一鞏固知識,概括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二是設計坡度較小的問題,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礎,進行鋪墊。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蘇聯解體”
教師引導:看了這段影片,我有幾個問題想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幾個問題。
①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蘇聯的解體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②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蘇聯解體又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的確如此,如果連蘇聯都解體轉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得出上面的結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會主義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實果真如此嗎?社會主義到底能不能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即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板書:
3.3.2 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一是設計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二是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蘇聯解體的影響。
二、探究學習
1.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
(1)資本主義制度的神話
①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趁火打劫,為了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他們列舉了許多事例進行證明。他們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舉例說明呢?請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可以比較的方面很多,但無論從那個方面進行比較,多想它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比較要有可比性。也只有這樣的比較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下面我提供幾個比較的角度,請同學們分析一下,看看比較是不是客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可信。
―――設計意圖: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為下面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進行鋪墊。
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
多媒體展示:蘇聯轉軌前后的比較
俄國在1910年鐵和煤的產量分別只有300萬噸和2500萬噸,遠低于英國的1500萬噸和2.7億噸,德國的1500萬噸和1.5億噸,與美國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從1928―1938年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蘇聯制造業的產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躍到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位。而同期的美國經濟卻出現了嚴重危機。二戰使蘇聯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美國卻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但是,戰后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高出1-2倍。由于蘇聯的發展速度長期快于美國。從1951-1982年,使得蘇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縮小。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到美國30%,1980年已達到67%,許多重要產品的產量,如機車、石油、生鐵、鋼等等則先后超過美國。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蘇聯在不少領域都具有優勢或者與美國旗鼓相當。例如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是蘇聯制造并送上太空的。
而并不擁護社會主義的美國記者朱克曼對俄羅斯走上私有化道路后的現狀的報道是這樣的:“90年代俄羅斯的生產衰落比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更嚴重。在俄羅斯,實際人均收下降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5%以上。俄羅斯政府一年的收入還不到美國財政部一周的收入。而俄羅斯政府也喪失了世界超級大國的政治地位。”這就意味著,蘇聯人民幾十年的血汗已付諸東流,俄羅斯的經濟至少要停頓20多年!至于東歐各國,情形亦大同小異。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世界與資本主義世界的比較
制度
內容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產生時間
1917
1648
發展方式
自力更生
剝削掠奪
發展速度
(1960-1985)
國 民 收 入
148.6
100
工 業
181.6
100
農 業
205
100
工業勞動生產率
3-4倍
2-2.5倍
人均國民收入
低于世界水平→
高于世界水平
在世界工業產值中的比重
30%→40%
70%→60%
典型代表
蘇聯→中國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多媒體展示:戳穿資本主義的謊言
★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和股票(因在前面課進中已詳細分析,故在此不做詳解)
★貧富懸殊
美國總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飆升為419倍。1973年-1992年間,占全國20%的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占全國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卻減少了12%。目前,美國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760萬人靠救濟金度日,200萬人無家可歸。而百萬以上的富翁卻由80年代的280萬人增加到400萬。擁有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占有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貧窮國家卻僅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全世界有13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日均生活費不足一美元。世界上3名巨富的財產,竟然超過了48個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之和。
★資本主義的科技神話:美國微軟公司為例
1981年開發磁盤操作系統,利潤5000多萬美元;1995年“windows”投產,當年利潤60多億美元,1997年利潤110億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潤230億美元。利潤的飆升,自然體現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這個巨大力量是由誰發揮的呢?請看公司雇員人數的變化:1981年128人,1995年1。7萬人,1999年3。1萬人。利潤與雇員人數同步增長說明,超額利潤仍然來自剝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編程人員歷時三年設計出來的,上市之前又經過上千人耗時一年的修改。他們有時一周要工作100小時以上。但是雇員中只有少數擔任經理者工資較高,并持有公司股票,絕大多數雇員的收入總和只是他們所創利潤的一個零頭。不能說那些編程人員沒有掌握科學技術,但是他們怎么就不能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富翁呢?
★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100年前,世界上的強國就是英、法、德、日、意、美,一百年后,世界強國仍然是它們。100年間一百幾十個國家先后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畢竟無一個出類拔萃,擠進世界強國的行列。原因何在呢?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選取典型、感性的材料增強感性的認識。二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結論;三是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觀。
教師引導:通過分析上述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共同結論。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和正在取得的成績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正因為如此,有人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既然這樣那為什么蘇聯還會解體?為什么在現實的生活中社會主義并沒有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討論回答。
板書:
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學生閱讀、回答。
教師點評:略。
―――此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要從具體的方面說明,又要能概括地說明。
板書:
二、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2.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第一、 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必須通過長期的斗爭才能實現。
第二、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擁有較強的實力。
第三、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死亡。
第四、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教師引導:這四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在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詳細的了解。這里我們重點分析討論一下上面的第四點。
(1)探究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設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事來可以說經歷了三個發展高潮一是新中國的成立;二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三是1992年黨的xx大的召開。每一次我國的各項帶來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事例嗎?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設問:在蘇聯的發展歷史上,也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其經濟卻連續幾年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于是戈爾巴喬夫等人就把它歸結為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的悲劇的發生。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略。
(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教師點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事來必將是步步高升;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矛盾的不斷深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是節節敗退。這是一個此消我長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過程。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代替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該如何相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列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操;二是引導學生比較中國與蘇聯改革的異同;三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中美互訪”和“罪惡的挑釁”
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1)探究討論
①在這兩段影片中,中國和美國分別代表的是什么社會制度?
②這兩段影片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什么現象?
板書: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如學生沒有指明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與斗爭,則教師應引導:是誰與誰之間的共存和斗爭。)
③當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僅僅是只共存不斗爭或者只斗爭而不共存的關系?為什么?
教師點評:共存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積累力量;斗爭是為了能更好地共存,并且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蘇聯的解體正是其斗爭失敗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中國歷經無數次的考驗,不僅沒有失敗,反而日漸強大的明證。
④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一些其他的類似的事例嗎?
⑤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過我國的大使館和美國軍用飛機侵入我國的領空的事件發生后,有人認為我國政府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膽小怕事的行為,我們應該進行強硬的反擊。你怎么評價我國政府的這種行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教師引導:2001年7月1日,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二是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入地觀察和分析問題;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引導學生能夠基本得出我國政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或是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能動搖,因為落后就要挨打或其他符合意思的內容。
三、概括小結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聯的解體曾經使我們迷惑,中國的巨變使我們信心百倍;蘇聯的解體給我們以失敗的教訓,中國的崛起予我們以成功的經驗。無論我們前進的道路多么曲折,社會主義終究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任憑謊言神話和靈丹妙藥都不能挽救資本主義。
四、探究型作業 :
(1) 瀏覽以宣傳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網站。紅色中國、紅色1917、
(2) 搜集整理有蘇聯改革和中國改革的比較資料。
目標練習。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5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地指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分析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以及要經歷一個長期共存和斗爭的歷史過程。它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內容的進程和邏輯延伸,并為第四課社會主義內容部分做好了鋪路搭橋的準備。該課時的教學有益于學生的解疑、釋惑、提高辨證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根究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當前國際形勢,特制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1〉在社會化大生產下,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2〉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3〉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和斗爭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基本事實。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綜合分析能力,識記能力;〈2〉防止片面靜止地看問題的思想誤區,提高歷史的全面發展的看問題的辨證思維能力;〈3〉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思維方法的應用。
3、思想目標:立足理性的基礎上,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和曲折性。
難點: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
四、說教學媒體:電腦及教學軟件
第二部分:說教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政治教學應該注意培養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法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自然輕松、興趣盎然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討論、質疑問題,主動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我采用教學遷移法、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創造性思維培育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第三部分:說學法
成功的學法指導是教法成功的突破口,學法指導貫穿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我認為本課時學法是以知識教學為載體,使學生學會辨證思維以及創造性思維方法。通過設立辯論賽的形式,在唇槍舌劍的氛圍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巧妙誘導,給思維添加活力劑。讓學生掌握比較歸納法、辯論法,澄清思想誤區,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政治教學的重要目標不是為了重視知識,而應學會知識遷移,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將知識技能遷移到解決問題上,使學生從學懂、學會、學會逐漸提高到會學、巧學,獲得終身受益的學習方法。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認識規律,我作另外如下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前提測評
選擇題
1、科學社會主義的創立者是
A、圣西門和傅立葉B、列寧C、傅立葉和歐文D、馬克思和恩格斯
2、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在--首次爆發并取得勝利
A、中國B、俄國C、法國C、英國
3、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是以--為標志的
A、建立民主共和國B、〈共產黨宣言〉的發表C、馬克思和恩格斯領導工人運動D.工人階級取得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4.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前提條件是
A.工人階級已奪權B.可以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C.已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D.資本主義母體的孕育
簡答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環節檢查學生前置知識掌握情況,為進入新的課題起到熱身作用。
二.設疑切入,熱點激情
(1)、電腦播放:北約轟炸南聯盟(新聞片段)
展示:北約轟炸中國大使館的現實圖片
(2)、提出疑問:社會主義國家還有生命力嗎?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設置情景,提出疑問,切入課題,引發思考,激發氛圍,調動興趣,在教學開端就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
三、認定目標,把握重難點
(1)顯示本課教學目標,讓全班同學齊讀一遍。
(2)教師講解應掌握的內容,以及重難點,應達到什么程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定目標,明確這課要掌握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和難點,要達到什么程度,為完成教學目標奠定心理基礎。
四、導學達標,形成技能
1、直觀圖示,印證結論(圖略)
把“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這一知識點通過圖解的形式,并運用動畫演示來講解。
設計意圖:對于知識與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采用圖表直觀重現,通過動畫直觀演示,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化枯燥為有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并且有利于學生一目了然,降低了學習難度。
2、辯論爭鳴,突破重點
(1)屏幕顯示辯題: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可以一帆風順”(正方)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艱難曲折”(反方)
(2)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通過設立辯論賽的形式,激化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在同學們的唇槍舌劍中歸納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艱難曲折的原因,教師結合辯論賽的過程進行誘導點撥。
如:“歷史上社會制度每一次變革,都要長期的、曲折的反復斗爭”的知識點,在學生的辯論過程中,啟發引導他們用比較歸納法,從“封建社會代替封建社會”時間,反復性等方面進行比較歸納,讓學生讓學生自然的歸納出正確的結論。
對于其它四個原因可在辯論中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誘導、點撥。
設計意圖:對于重點“長期性和曲折性”的點撥誘導,強化質疑,注重激活,創設自由課堂論壇,采用辯論法,讓學生相互討論,以好帶差,互幫互助,培養協作精神,調動積極性,并把比較歸納法和辯論法有機結合,以培育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3、承前啟后,深化認識
在學生辯論中得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有艱難、曲折”的基礎上引發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的知識點,并由學生歸納出正確對待這種現象的方法。
設計意圖:澄清學生兩種模糊認識:〈1〉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迅速,一片繁榮,看不出明顯衰退,而社會主義運動正處于低潮,難以代替資本主義。〈2〉現階段教育都說社會主義好,比資本主義優越,但與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接觸的現實之間的差異很大,看不清社會主義燦爛前景。
4、播放〈國際歌〉,結束新課
在播放歌曲的同時,出示歌詞與分析提示。(略)
設計意圖:升華學生情感,加深思想認識。
五、練習鞏固,達標測評
出示練習:(略)
練習的形式:練習題設為基礎型題和遷移思辯測試兩類,分層訓練,電腦顯示檢測題,通過知識競賽搶答形式反饋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知識競賽形式反饋信息,激化學生競爭意識,鞏固新課檢測教學效果。運用層次檢測法,使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獲得“轉一個彎”而到目的地的感覺,滿足好勝心以及渴望成功的心理特征,當堂達標,落實教學目標。
六、布置作業:作業分層布置,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一步延伸知識。
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趨勢 篇6
授課過程
一、導入 新課
設問:(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一課。)請問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什么時間在哪一個國家誕生的?
學生回答:略。
設問:你能列舉當今世界上的幾個主要的社會主義國家嗎?為什么你的列舉中沒有蘇聯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蘇聯建立后因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直到他解體前,他一直都是社會主義的代名詞。在他發展的最高峰他甚至可以與資本主義的老大哥美國平起平座。既然如此他又怎么會解體呢?其解體對世界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再重溫那段震驚世界的歷史巨變。
―――設計意圖:一鞏固知識,概括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二是設計坡度較小的問題,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礎,進行鋪墊。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蘇聯解體”
教師引導:看了這段影片,我有幾個問題想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幾個問題。
①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社會主義中國的一位普通公民,蘇聯的解體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②假設你是生活在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蘇聯解體又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的確如此,如果連蘇聯都解體轉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得出上面的結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社會主義的前景似乎大大不妙。事實果真如此嗎?社會主義到底能不能代替資本主義制度,即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板書:
3.3.2 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
―――設計意圖:一是設計情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二是初步引導學生認識蘇聯解體的影響。
二、探究學習
1.社會主義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
(1)資本主義制度的神話
①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趁火打劫,為了證明資本主義制度比社會主義制度優越,他們列舉了許多事例進行證明。他們會從哪些方面進行舉例說明呢?請討論回答。
學生回答:略。
教師引導:可以比較的方面很多,但無論從那個方面進行比較,多想它都需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比較要有可比性。也只有這樣的比較才能得出客觀的結論。下面我提供幾個比較的角度,請同學們分析一下,看看比較是不是客觀,得出的結論是不是可信。
―――設計意圖:一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新的問題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三是為下面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進行鋪墊。
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比較
多媒體展示:蘇聯轉軌前后的比較
俄國在1910年鐵和煤的產量分別只有300萬噸和2500萬噸,遠低于英國的1500萬噸和2.7億噸,德國的1500萬噸和1.5億噸,與美國相比就更落后了。但是從1928―1938年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的時間,蘇聯制造業的產量就增加了7.5倍多,一躍到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位。而同期的美國經濟卻出現了嚴重危機。二戰使蘇聯經濟遭到巨大破壞,美國卻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但是,戰后蘇聯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比美國高出1-2倍。由于蘇聯的發展速度長期快于美國。從1951-1982年,使得蘇美之間經濟實力的差距日益縮小。195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不到美國30%,1980年已達到67%,許多重要產品的產量,如機車、石油、生鐵、鋼等等則先后超過美國。在科學技術、教育文化和軍事力量方面,蘇聯在不少領域都具有優勢或者與美國旗鼓相當。例如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就是蘇聯制造并送上太空的。
而并不擁護社會主義的美國記者朱克曼對俄羅斯走上私有化道路后的現狀的報道是這樣的:“90年代俄羅斯的生產衰落比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更嚴重。在俄羅斯,實際人均收下降80%,國內生產總值下降55%以上。俄羅斯政府一年的收入還不到美國財政部一周的收入。而俄羅斯政府也喪失了世界超級大國的政治地位。”這就意味著,蘇聯人民幾十年的血汗已付諸東流,俄羅斯的經濟至少要停頓20多年!至于東歐各國,情形亦大同小異。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世界與資本主義世界的比較
制度
內容
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產生時間
1917
1648
發展方式
自力更生
剝削掠奪
發展速度
(1960-1985)
國 民 收 入
148.6
100
工 業
181.6
100
農 業
205
100
工業勞動生產率
3-4倍
2-2.5倍
人均國民收入
低于世界水平→
高于世界水平
在世界工業產值中的比重
30%→40%
70%→60%
典型代表
蘇聯→中國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多媒體展示:戳穿資本主義的謊言
★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和股票(因在前面課進中已詳細分析,故在此不做詳解)
★貧富懸殊
美國總裁的收入,1965年是普通工人的20倍,1999年竟飆升為419倍。1973年-1992年間,占全國20%的高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增加了20%,占全國20%的低收入家庭的平均收入卻減少了12%。目前,美國約有20%的人生活在全國貧困線以下,760萬人靠救濟金度日,200萬人無家可歸。而百萬以上的富翁卻由80年代的280萬人增加到400萬。擁有世界人口1/5的發達國家占有全世界86%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相同比例的最貧窮國家卻僅占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全世界有13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日均生活費不足一美元。世界上3名巨富的財產,竟然超過了48個不發達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之和。
★資本主義的科技神話:美國微軟公司為例
1981年開發磁盤操作系統,利潤5000多萬美元;1995年“windows”投產,當年利潤60多億美元,1997年利潤110億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潤230億美元。利潤的飆升,自然體現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這個巨大力量是由誰發揮的呢?請看公司雇員人數的變化:1981年128人,1995年1。7萬人,1999年3。1萬人。利潤與雇員人數同步增長說明,超額利潤仍然來自剝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編程人員歷時三年設計出來的,上市之前又經過上千人耗時一年的修改。他們有時一周要工作100小時以上。但是雇員中只有少數擔任經理者工資較高,并持有公司股票,絕大多數雇員的收入總和只是他們所創利潤的一個零頭。不能說那些編程人員沒有掌握科學技術,但是他們怎么就不能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富翁呢?
★資本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比較
世界上48個最不發達國家,絕大多數都是資本主義國家或效法資本主義的國家。100年前,世界上的強國就是英、法、德、日、意、美,一百年后,世界強國仍然是它們。100年間一百幾十個國家先后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畢竟無一個出類拔萃,擠進世界強國的行列。原因何在呢?
設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設計意圖:一是選取典型、感性的材料增強感性的認識。二是通過對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得出“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結論;三是引導學生掌握通過分析事物的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觀。
教師引導:通過分析上述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什么樣的共同結論。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評: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和正在取得的成績有力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換句話說就是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正因為如此,有人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既然這樣那為什么蘇聯還會解體?為什么在現實的生活中社會主義并沒有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討論回答。
板書:
一、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
學生閱讀、回答。
教師點評:略。
―――此處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既要從具體的方面說明,又要能概括地說明。
板書:
二、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2.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多媒體展示: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
第一、 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必須通過長期的斗爭才能實現。
第二、 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一定時期內,還擁有較強的實力。
第三、 資本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不可能在同一時間死亡。
第四、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教師引導:這四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在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已經有了一個較詳細的了解。這里我們重點分析討論一下上面的第四點。
(1)探究分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
設問: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社會主義事來可以說經歷了三個發展高潮一是新中國的成立;二是1978年的改革開放;三是1992年黨的xx大的召開。每一次我國的各項帶來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發展。同學們能舉出一些事例嗎?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略。
設問:在蘇聯的發展歷史上,也經歷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可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其經濟卻連續幾年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于是戈爾巴喬夫等人就把它歸結為是社會主義制度不如資本主義制度,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的悲劇的發生。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略。
(沒有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
教師點評: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事來必將是步步高升;隨著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矛盾的不斷深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卻是節節敗退。這是一個此消我長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過程。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代替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在這個長期的過程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該如何相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段影片。
―――設計意圖:一是通過列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培養其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操;二是引導學生比較中國與蘇聯改革的異同;三是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多媒體展示:影片剪輯“中美互訪”和“罪惡的挑釁”
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1)探究討論
①在這兩段影片中,中國和美國分別代表的是什么社會制度?
②這兩段影片反映了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什么現象?
板書: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將長期共存和斗爭。
―――(如學生沒有指明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共存與斗爭,則教師應引導:是誰與誰之間的共存和斗爭。)
③當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能不能僅僅是只共存不斗爭或者只斗爭而不共存的關系?為什么?
教師點評:共存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積累力量;斗爭是為了能更好地共存,并且最終取代舊的社會制度。蘇聯的解體正是其斗爭失敗必然結果。而社會主義中國歷經無數次的考驗,不僅沒有失敗,反而日漸強大的明證。
④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一些其他的類似的事例嗎?
⑤當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過我國的大使館和美國軍用飛機侵入我國的領空的事件發生后,有人認為我國政府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一種膽小怕事的行為,我們應該進行強硬的反擊。你怎么評價我國政府的這種行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
教師引導:2001年7月1日,在“七一“講話中所說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方向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是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設計意圖:一是滲透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二是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深入地觀察和分析問題;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四是引導學生能夠基本得出我國政府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或是我國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不能動搖,因為落后就要挨打或其他符合意思的內容。
三、概括小結
路漫漫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蘇聯的解體曾經使我們迷惑,中國的巨變使我們信心百倍;蘇聯的解體給我們以失敗的教訓,中國的崛起予我們以成功的經驗。無論我們前進的道路多么曲折,社會主義終究代替資本主義的趨勢是不可改變的。任憑謊言神話和靈丹妙藥都不能挽救資本主義。
四、探究型作業 :
(1) 瀏覽以宣傳社會主義為主題的網站。紅色中國、紅色1917、
(2) 搜集整理有蘇聯改革和中國改革的比較資料。
目標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