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教學設計
最后一個環節:我們真的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嗎?替換了教材上原來的大氣層這個內容。之所以這樣設計一個方面是為了整堂課的完整性,前面一個環節已經學習到海洋與陸地,這時又折返學習大氣層,不免感覺有些突兀,內容上沒有一定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大氣層對于二年級學生還是比較抽象的,它存在于地球的表面,這和學生理解的地球的表面這個概念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出于以上兩個原因的考慮,未設計學習大氣層這個內容,而是圍繞“地球上水資源很豐富但是人類能夠使用的水資源卻是很有限的”這個主題對這個環節進行相關的設計。這個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更為直觀的了解淡水資源的有限,使用量筒演示,演示過程中出現了容積和百分比的表述,和韓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提到了此問題,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數字沒有具體的概念,這個內容過深了,當時只要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水的多少就可以了。對教材的處理、教學內容深度的把握要更為細致全面,應該更多考慮到學生的實際。
除了這兩點,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比如:低年級學生語速、語氣還可以更貼近他們、評價語可以更多使用一些激勵性的語言等等。
發現不足、正視不足、改善不足,爭取下次能夠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