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概述1
教學目標記住東亞五國的國家及首都的位置,記住主要海洋、島嶼、半島的分布。
知道東亞的地形特征,了解季風氣候的成因和特征。
通過學習東亞五國歷史、文化和相互交往,以及五國存在的共同之處(人種、風俗等)加深學生對東方文化的熟悉。
通過對東亞內部自然環境的差異(地形、氣候)及由此導致的人口、農業、工業差異的學習,使學生正確熟悉東亞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的東西差異。
使學生學會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有關區域的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分五個標題,分別講述東亞的位置、地形、氣候、居民和經濟特征
第一個標題"位于太平洋西岸",主要講海陸位置。海陸位置的不同,使東西部內陸自然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與此也有密切的聯系。本節以海陸位置為軸,介紹東亞的地理特征及東西部的差異。緯度位置對東亞區域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影響,非凡是東亞季風區內,從北到南由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到亞熱帶和熱帶的變化很明顯,具體內容將在中國地理中講述,這一節東亞概述,只在季風一段內提到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的區別。同樣,青藏高原的高寒氣候本節也略去。
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又是學生最先學習的一個區域,因此,本節把"季風氣候顯著"作為重點和難點,并聯系前面已有的知識來講述,讓學生知道季風氣候的特點,為以后學習東南亞和其他大洲的季風氣候打下良好的基礎。
"人口和經濟"一段,主要是從自然環境為人類生產提供哪些條件,以及人類利用自然,發展生產所取得的成就兩方面來講,重點指出了日本、韓國、中國的東部沿海、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都高于農業(包括畜牧業)。例如,蒙古和我國西北各省區在近幾十年內,工農業、交通、科技、貿易都獲得發展,人口增多,也出現一些工業城市,不過同東部沿海地區比,差距還很大。因此課文中說明西部內陸"畜牧業和畜產品加工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也在開發利用中"。
關于“東亞地形”的教法建議
講解該知識點時,應注重指導學生讀圖,從西往東找出主要山脈、高原、平原和大河,從而熟悉地形的東西差異:
東部:臨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和半島;地形:多平原、丘陵
西部:遠離海洋;地形:多高原、山地
這種東西地形的差異導致了地勢西高東低,大河多自西向東,流入太平洋。
關于"東亞經濟"的教法建議
講解經濟時,可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通過比較,把握課文內容要點,注重沿海和內地的經濟差異,同時也應說明:西部內陸與東部沿海一樣,經濟也在發展中,使學生建立辨證的、發展的觀點,防止產生片面的熟悉。
閱讀課文,并填寫下表:
比較項目
西部內陸
東部沿海
海陸位置和交通